花开绿叶明 发表于 2017-4-12 07:32:30

小时候天天上学路过土城墙,现在连个影也没了

baihaiying 发表于 2017-4-12 07:33:13

http://static.tieba.baidu.com/tb/editor/images/client/image_emoticon48.png

52037317 发表于 2017-4-12 07:33:32

陈湾冢子坡呢
过人们都说是唐张巡墓
后来见到资料说是汉墓

603939629 发表于 2017-4-12 07:33:54

三十一、节孝祠   位于土城内侧大东门街北。供奉是23位烈女。(虽说中国古代是男尊女俾的封建制度,但也有重视女性的尊严,汉代开始对女子凡有至孝、或贞节等高尚品德者,朝廷给予旌表,为之立匾、建坊或建祠,还将贞节、孝义女子的姓名和事迹记入地方志书的《列女传》,常以“节孝流芳”、“潜德流徽”、“璇闺亮节”、“节茂松筠”等雅词立匾,作为“褒嘉以劝俗,阐幽以彰德”的榜样,芳名留传于世。那么,贞节、节孝和列女的涵义是什么呢?据《辞海》记:“节”、指气节;节操。“孝”:指善事父母。孝女:指孝顺父母的女子。“列女”,列同烈;①、谓刚正而有节操之女也。②、古称重义轻生的女子。③、旧亦称拚死保全贞节的女子为“烈女”。)建于清雍正6年,毁于民国时期。
       三十二、白衣堂   位于内城城隍庙东南隅。供奉白衣观音。是古时妇人求福、祭祀的地方。建于明代,毁于民国。
       三十三、五龙台   位于内城东北侧。是古人祈求五龙为人风调雨顺的地方。
       三十四、白龙庙   在南北花园街北头,南面,与街相对应(内城河南岸),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建于清代,毁于近代。
      三十五、两壇   1、南壇,在土城东南隅,建于明洪武初年,是敬天神,拜地袛,以求风调雨顺的地方(官祭,一般在春秋仲月与城隍合祭。)毁于清末。2、北壇,在内城东北角城河外侧。是人们祭拜无祀鬼神(冤魂怨鬼、游魂野鬼)教人弃恶从善的地方,早废。
       三十六、李文达祠堂位于小东关街南刘家营西北侧。是明首辅李贤的家祠。建于清代,毁于民国。(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设置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代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之后,世间便再无宰相。明中期后,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李贤(1408—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天顺元年七月至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任当朝首辅一职。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李贤卒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十二月,享年59岁,宪宗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公。明《嘉靖邓州志》载,“李文达公墓,城南十里刁河之阳” (现邓州市白落乡阁老坟村东侧,紧临207国道;也有一种说法是在邓州市龙堰乡姚营村)。按明制,一品茔地四十五丈,围墙高九尺,坟高一丈八尺,墓前立石人二,文武各一,石羊、石虎、石马、望柱各二,螭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宽三尺四寸,黾高三尺六寸。其它物品如制。)
      三十七、李永茂祠堂位于砖城南门外东侧,是李家的家祠。建于清代,毁于民国。(李永茂(1601—1648)字孝源,号约生。邓州城内东北隅升平里七甲人。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任大名府浚县知县。崇祯皇帝特御书“洁己效忠”匾额,及“豫南国士无双,河北循良第一”对联褒奖之。他为了免除家乡额外的赋税徭役,代拟了奏章,经帝批准把邓州原来的三十七里据实改为十二里,此举造福故里百余年。李自成入北京,永茂仕南明三帝,为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即宰相)。永茂文才武略兼备,史称“尽有相才”。)祠堂毁于50年代。

caicuc 发表于 2017-4-12 07:34:00

好帖,怎么不说一小八角亭后边的阁楼毁于近代?

king71 发表于 2017-4-12 07:34:15

水个经验水个经验水个经验水个经验水个经验水个经验

acx1922 发表于 2017-4-12 07:36:03

回复 邓国刁平 :就看看

grassgrass 发表于 2017-4-12 07:36:37

强烈建议拆迁,景点征求社会资金进入建设

fbiking 发表于 2017-4-12 07:37:01

汲滩会馆
前年让那校长快拆完了
也木人敢吭声

areyousure 发表于 2017-4-12 07:37:12

十一、城隍庙   始建于明代洪武5年,孔显所建。其址在内城县衙东北一隅,原有前殿、东西厢房、戏楼、僧院等8间房屋及望乡台一座。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到城隍那里报到,登望乡台别故里,而后要到四川丰都城。原规模宏伟壮观,大殿有城隍金身塑像,24司、24孝及龙抓熊氏女等。毁于民国,后用作女子师范,现为市委招待所,并将原房拆除,唯留望乡台一座。
       十二、关帝庙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邓州内城、外城共有7座,1、现丁字口偏北,铁嵖山关帝庙;2、东大街关帝庙,菊花井就在其庙内;3、东砖城河外,关帝庙;4、大西关现疾控中心处,关帝庙;5、南桥店关帝庙;6、小东关关帝庙;7、十字街东,韩营关帝庙。邓州关帝庙多建于明。因三国蜀将关羽秉武尚义,名满天下,为世人敬慕,故建庙祀之,多毁于民国年间。(关羽(公元160年-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手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为自己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六十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十三、临湍书院(三贤祠)旧址位于今城区三贤路与仲景路交叉口西北角。明嘉靖10年(1531年),河南参政、分守汝南道刘漳巡视至邓,嘱知州张定,选址建书院,以恢复韩文公书院并祀韩愈、寇准、范仲淹;嘉靖12年(1533年),张定遵刘漳嘱,独捐薪俸于内城西南角废尼寺上创建书院,因背临湍河故名临湍。内祀韩愈、寇准、范仲淹三位贤人以激励诸生,因此二门题匾三君子祠,后人称作三贤祠。明万历39年(1611年),知州赵沛重修。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21年(1682年)知州杨威盛重修。清乾隆18年(1753年)知州蒋光祖重修。后毁于民国初年。
       十四、火星庙   位于土城南门内侧(城区三小院内),建于明代中期,火星庙是火德真君庙的俗称,(火德真君原是道教信仰。中国的火神信仰早于祆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按传统五行来分,火属赤,居南方,而“天有五方,各有其神主之”(《灵宝经》)。五方各有五帝,即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五帝各掌五行,而赤帝为颛顼,其子为祝融,祝融同于炎帝,同能操火,并为火神,见《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两说都将祀祝融归于灶,而灶属火,故无论何说最后都将火神落于祝融。火神的崇拜,起源于上古对火的崇拜及对五行人性化的信仰。道教产生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古老信仰,产生了颇具人性化的五德星君,《济度金书》云:“东方木德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伺辰星君,中央土德地侯星君。是为五德星君也。” 道教火德星君直接沿用了上古“祝融为火官”的信仰。由于道教的宣扬,火神信仰在过去十分流行,因为当时建筑多为木制,一旦遭回禄,其后果不堪设想,对火的畏惧体现在对火神的崇拜上。火德真君正式列入了国家祀典。明朝天启帝曾下令祭火神,据《明熹宗实录》载:“天启元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三日祀火德之神,著为令。”)供奉火神祝融;乃为南关街刘姓家族集资所建。此庙始毁民国年间,现学校扩建,庙宇彻底毁尽。
       十五、白起庙   位于砖城东门城墙上,供奉的是武安君白起(白起(?—前257年),郿(今陕西宝鸡眉县)人,芈姓,白氏,名起,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之后。故又称公孙起。秦始皇《追赠白起武安君诏》曰:“咨尔:武安君白起,先源两楚,继次三秦。昔在先皇,秉节朝室·....", 世系甚明。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号称“人屠”,为秦昭王征战六国,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战国时,秦大将,曾坑杀赵军30余万,楚军攻邓时,白起守城,楚军败之,故邓州人城墙建庙祀之,毁于民国年间。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邓州市城区已湮灭的主要古迹古遗址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