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邓州不到两千人小村考出20个博士23个硕士!
在古老的湍河岸边,一座跨河大桥将一座城和一个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那城就是邓州,而那村就是大丁村。你可别小看这个人口2000多人的村庄,从明朝以来,先后出知州以上官员50余人,举人1人,拔贡、岁贡等36人,廪生、增生等321人。近代以来,该村出了20个博士、23个硕士、90多个大学生,可谓人才辈出,声名远播,是远近闻名的“博士村”。w0014xv74yd
(1924年,丁肇青(后排右二)与周恩来、邓小平等在巴黎合影。)
他们中有中国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个博士,与周恩来、邓小平一起在法国留学的丁肇青;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院士、杰出的语言学家、《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者丁声树;有毕业于伦敦大学的经济学专家丁轸宇、丁声蔚、宋烨、丁伟、丁俊玲外,还有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丁炎,有北京大学教授丁际昌,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丁子振,有复旦大学教授丁声颂,有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丁声俊,有河南大学教授、著名音乐学家丁承运、丁伯苓、丁纪园,有南开大学教授丁广州,西安交大教授丁心洁,还有……等。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 600年文俊层出不穷 在村子中央,两棵直径各一米多的古柏苍翠欲滴,遮天蔽日。古柏旁边就是邓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丁氏祠堂。“古柏树龄有500多年,枝繁叶茂的大树,象征着家族人丁兴旺。”站在古柏下,67岁村民丁声堂说:“在邓州丁氏族人的心目中,古柏就是家族的守护者和传家宝。” 据介绍,邓州丁氏上系太公姜子牙嫡传后裔。姜子牙次子伋因“拯事弗懈,事主尽忠”,周康王封谥“丁公”,其子乙公讳良袭侯封食采济阳,以父谥为姓。明朝洪武年间,邓州丁氏先祖跟随明金吾右卫孔显镇抚邓州迁居而来,嘉靖年间,邓州丁氏七世祖丁埏、丁垓将城内的宅院捐做学堂,迁到湍河北岸居住,并修建祠堂,即今大丁村。丁氏家族代代稼穑传家,尊师重教,诗礼启后,做官为仕,文俊辈出,遂成为邓州望族。
在丁氏祠堂展览室内,一个个星光璀璨的名字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他们除了丁肇青、丁声树、丁轸宇外,还有夫妻博士丁声蔚、宋烨;有兄妹博士丁伟、丁俊玲;有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丁炎;有北京大学教授丁际昌;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丁子振;有复旦大学教授丁声颂;有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丁声俊;有河南大学教授、著名音乐学家丁承运、丁伯苓、丁纪园;有南开大学教授丁广州;西安交大教授丁心洁……
其中,丁肇青(字雄东,1893-1950)是中国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个博士,是“五四”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他参加了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驱赶曹、张、陆等卖国贼的爱国运动。留法期间,他与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结识,并在一起开展进步活动。1941年,丁肇青因不愿为国民党服务,回到邓县老家,在家乡,他设计了邓州市小西关大剧院和邓州市一小法式教学楼。 丁声树于1932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职从事汉语语言研究。1961年,丁声树接受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主编任务,主持修改定稿工作,于1965年印出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试用本。1978年12月,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现代汉语词典》完成编纂。国内各地的文士可真不少,象出了这样多的文豪人士的村,在中国不多见,看来这“博士村”的大名不是胡传的、瞎编的、无中生有的,更不是在“忽悠”大家的。
一种代代相传的家风重知识重教育世代相传 接连出了这么多博士、硕士,而且不乏学界名流,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恐怕都是很罕见的。这个村能够人才辈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大丁村党支部书记丁广前告诉记者,这与丁氏家族重知识、重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自古以来,村里文风鼎盛,族人有强烈的进取意识,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很多村民的祖上是举人或者是秀才,正是祖辈们这种好学成才的传统,为现在人才辈出打下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村里一直都有重知识、重教育的浓厚氛围。在我们村,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大家都会一起庆祝。村民再苦再累,也不会让孩子辍学。”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意思是给子孙后代留下钱财,不如留下一部经书。《朱子家训》里有这样一句话:“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大意是,做人修身要品质淳朴简约,教育子孙要用好的方法。丁广前说,这正是丁氏家族人才辈出的原动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