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客葬彭桥的邓州知州,竟让欧阳修、王安石竞相题碑
碑文记述和史料记载,北宋文学家诗人谢绛、谢绛的夫人夏侯氏、继室高氏、长子谢景初、三子景平、四子谢景回,均葬在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街西南今五垄岗村。谢绛(994-1039另一说生于995年),字希深,浙江富阳人,北宋进士、文学家、诗人,历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同判太常礼院等。仁宗即位,迁太常博士。除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三司度支判官,擢知制诰,数论灾荒民困,宫廷奢侈等弊病。
在任邓州知州期间,谢绛考查出历史上召信臣所建六门堰的遗迹,在距城三里的地方,它曾堵蓄河水注入钳庐陂,灌溉粮田多达三万顷。谢绛上奏请求批准重新修复此工程,说它可以免除州内人民每年的徭役,将水给予百姓。但未修成,他就去世于邓州任上,年仅四十六岁。欧阳修为其撰写《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王安石写神道碑、为述"行状"。在墓志铭和神道碑文中,都提到过邓州五陇山,属于谢绛的具体墓葬位置。对于谢绛归葬地,在资料中有很多种误读说法,流行最广的是,葬在原籍富阳县城东十里春明村(今新联乡谢墓村)其父谢涛墓旁,其妻夏侯氏与其合葬。但是,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谢绛葬于邓州五陇山(今河南邓州市彭桥镇西南五陇山)。在碑文和史料中有确切的记载。一、谢绛墓志铭表示葬邓州。欧阳修撰《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载:“公以宝元二年四月丁卯来治邓,其年十一月己酉,以疾卒于官。以远不克归于南,即以明年八月,得州之西南某山之阳,遂以葬。”碑文见《居士集》卷二十六。王安石撰《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载:“最后以请知邓州,遂葬于邓”。碑文见钦定四库全书临川文集巻九十。王安石撰【仙源县太君夏侯氏墓碣】:“阳夏公谢氏讳绛之夫人,太常博士、通判汾州军州事景初之母。年二十三卒,后五年,葬杭州之富阳。于是时,阳夏公为太常丞、秘阁校理,博士生五岁矣,而其女兄一人亦幼。又十五年,康定二年,博士举夫人如邓,以合于阳夏公之墓”。碑文见《临川集》卷九十九。欧阳修撰《渤海县太君高氏墓碣》载:“宝元二年,阳夏公卒于邓州,以某年八月某日,葬于某所。后若干年,夫人随其子某官于某州,以某年某月某日卒于官舍,遂以某年某月某日合葬于公之墓。夫人初以夫封文安县君,后以其子封渤海县太君”。文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六从上述谢绛墓志铭、神道碑以及夫人夏侯氏墓碣墓、继室高氏墓碣的碑文记述完全可以看出,谢绛卒于邓,葬于邓。夫人夏侯氏卒于富阳,先葬于富阳,后迁邓合葬于谢绛墓。继室夫人高氏卒于邓合葬于谢绛墓。二、谢景平、谢景回墓志铭表示葬邓州穰县五陇山南。王安石撰《秘书丞谢师宰墓志铭》载:“其兄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君邓州穰县五陇山南。谢氏故家河南缑氏,君六世祖仕吴越,故自陈留公以上三世葬杭之富阳,至君始葬阳夏公于邓,为穰人,而今以君□葬。”碑文见《唐宋八大家文钞》第6部分。王安石撰【谢景回墓志铭】载:“阳夏公讳绛者之少子也。幼好学,有大志,聪明卓然,不类童子。年十九,所为文辞已可传载。于是得疾不可治,以嘉□四年十二月丙子弃世于汉东,人莫不为谢氏哀之。诸兄以八年十月乙酉葬君邓州穰县五垄原之兆”。碑文见《临川集》卷九十八。三、谢景初墓志铭表示葬邓州穰县五龙山阳夏公之墓次。范纯仁撰《朝散大夫谢公墓志铭》载:“六世祖希图,因官家吴越,□钱塘,遂为钱塘人。自君之考,阳夏公始葬邓,今为邓人。”碑文又载:“有文集五十巻。诸孤将以某年月日葬公于邓州穰县五龙山阳夏公之墓次使以状来请铭”。碑文见《范忠宣集》巻十三。从上述碑文的描述可以看出:谢绛、谢绛的夫人夏侯氏、继室高氏、长子谢景初、三子谢景平、四子谢景回均葬邓州穰县五陇山。四、邓州穰县五陇山即今河南邓州市彭桥镇街南五垄岗村。(明)李贤(邓州人)《大明一统志》卷三十载:“五垄山在邓州西山,有五堆连接,故名。上有诸谢兆域,谢绛尝冢焉。”宋梅尧臣诗:“穷覧川原胜,经行未见频。樵深但闻斧,谷暖自留春。” 《邓州古代史考》载:“今邓州市彭桥、高集两乡有五垄山(今彭桥街南有五垄岗村,又称西岗),山有诸谢兆域,为谢绛及其族墓所在。”综合以上碑文记述和史料记载,谢绛、谢绛的夫人夏侯氏、继室高氏、长子谢景初、三子景平、四子谢景回,均葬在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街西南今五垄岗村。文史同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