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鸭鸭 发表于 2020-9-18 10:13:01

九一八!九一八!我们不会忘记...

这是平静的一天——

1931年9月的奉天(沈阳),天气已经微微转凉。生活在奉天城里的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着家长里短,一切显得祥和而平静。这在那时的中国是很难见到的一种景象。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东北,因其肥沃的土地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百姓生活相对富足安定。
1931年9月18日,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安然入睡。
深夜,长城外柳条湖突然响起爆炸声!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亡国奴。更没想到,山河破碎、血流成河的“地狱之门”才刚刚打开,而他们,逃无可逃。


6个小时东北军营所在地北大营陷落
8个小时整个沈阳城落入敌手
4个多月
东北128万平方公里全境沦陷

整整14年包括3000多万东北同胞的
四万万中华儿女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报全部的期盼和希望灰飞烟灭







大屠杀!大轰炸!慰安妇!人体实验!毒气战!
731部队!......
这一切屈辱的一切都从89年前的那个晚上沈阳城的枪声开始



89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傍晚
日本关东军突袭炸毁南满铁路
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沈阳北大营驻军



“九一八事变”当晚,被日军炮火摧毁的中国军队营房。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信
彼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日军300人就击溃了北大营的8000守军

“九一八事变”震惊中外14年艰苦抗战从此开始


1931年9月19日凌晨,日军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3小时后,有准备的日军步兵冲进北大营。图片来源见水印
3500万军民伤亡无数先烈血染山河……



今天我们来读读这七个故事
...
01打响抗日第一枪:王铁汉
日寇曾经认为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却没想到有人违抗“不抵抗”的命令打响了抗日第一枪。这个人就是来自辽宁盘山的王铁汉。



据史料记载,“九一八”时北大营是王以哲第7旅驻地,王铁汉时任620团团长。 王铁汉曾说起,当时旅长王以哲因参加水灾赈济,不住在营房。日本人进攻北大营时,上面不断传来“不许抵抗”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对进入营房的日军,任何人不准开枪还击,谁惹事,谁负责。” 于是,一场没有抵抗的屠杀开始了。据史料记载,日本兵一开始都是用刺刀扎,东北军士兵赤手空拳,被扎死的很多,钻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机关枪扫射而死。 为了带领兄弟们突围,王铁汉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命620团士兵待日军一走近就开火。 02
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抗日宣言,号召全民族武装抗日。



89年前的9月19日,在沈阳皇寺路福安里3号,作为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这里发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以及之后一系列宣言的带动下,东北民众的抗日热情被点燃了。
03一位心怀民族大义的校长:宁恩承
在东北天地惊变的那一夜,在东北军群龙无首不战而退的那段历史中,有一位校长心怀民族大义,断然拒绝日本人的“好意”,当机立断,使出浑身解数保全了学校的学生、教职工等数千人,而自己则成为最后离开学校的人。这个人就是当时上任不到10个月的东北大学校长宁恩承。



他明白,孤立无援的东北大学,30岁的他就是学校三四千号人的主心骨,必须要给师生信心。这天,他说道:
我在英国上过学。英国人有一传统,一艘船将沉没的时候,船上的妇女小孩先下船,先上救生艇,其次是男的乘客,再次是船上的水手,最后是船长。如果船沉得太快,船长来不及逃生,这船长就随船沉入海底。
今天我是东北大学的船长,我们这条船处在风浪之中,不知要有什么危险。我向诸位保证,我定会策划出安全出险办法。如果遇上危险,逃生的次序一定按我所说次序实行:妇孺先离船,其次是教授、学生,再次是职工,我是永守舵位。
我们中国向有国家养士的传统。古人说“士报国恩”,今天国难当头,我们全是一国的善士,应有“士报国恩”的准备。如果发生任何危险,应该恪守“士报国恩”的信条,就一切无恐无忧了。
一席话,全场寂静无声。

日军占领东北大学校园
几天后,日本人中岛守人奉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之命而来,希望东北大学照常上课。

宁恩承却掷地有声答道:“虽然我们是教育界中人,我仍然站在中国的立场。在现在环境之下我不能接受日本帝国的任何援助……谢谢好意。”

中岛恨恨而去。
街面兵荒马乱,他亲自跑到火车站,找到他南开大学同学、北宁铁路局车务处长胡顺忱,请他特批了几节车厢。
9月24日,在他安排下,全体女学生、在校的男学生以及愿意离开的教职工,连同家属,坐上火车,撤离了沈阳。
9月26日,东北大学校园已是人去楼空。
宁恩承和剩下的两三名校工一起,将全校各处门窗关好、上锁。他一身蓝布大褂,独自一人满腔悲愤地徒步离开东北大学校园……
至此,东北大学数千名师生员工对着日军刺刀,在上任不到10个月的宁恩承的带领下,无一人伤亡紧急疏散完毕。
04
一首未出版就传唱全国的歌曲:《松花江上》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锦绣河山沦陷敌手。东北军官兵,东北百姓,携妻带子被迫流亡关内。此时,出现了一首歌曲,它1919还没有出版,就在民众及东北军中传唱,而且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它不仅唱出3000万东北同胞悲惨遭遇和悲愤之情,更唱出了全国军民一触即发的抗战呼号,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http://isure.stream.qqmusic.qq.com/C200001EiUsk1cTiNq.m4a?guid=2000001731&vkey=00262C7C1E2349ED97EB9F41DB0FBE1B42D13004162E7175A37F780FFD11826A3FA816E15DB91CA8440F60491045F30A0B830348023A62B4&uin=&fromtag=50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
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松花江上》,歌声悲壮,令人断肠。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上个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可见当年这首歌曲的流传和对中国人民抗战,有着巨大的影响。
05一支英雄部队:东北抗联
早在卢沟桥枪声响起之前,在距党中央千里之外的东北大地,始终活跃着一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他们曾一度拥有“中国工农红军第32、33、36、37军”等番号。不过,这支红军部队后来的名字更家喻户晓——东北抗联。 14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联英勇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据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10余万次,牵制76万日军,消灭侵略者18万,为光复东北、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靖宇将军率部在几次试图打通与关内党中央联系的西征相继失利,部队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作为指挥员,他拒绝撤往苏联境内休整的提议,自领一支数百人的小部队在当地坚持游击作战直至最后军破身死。



“八女投江”中的8位抗联女兵在发现敌军偷袭后,本可以不惊动敌人全身而退,但她们为了让大部队平安撤退却主动暴露自己,最后消失在冰冷的乌斯浑河里。


明明可以生存,却要选择战死。这是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在战斗!06一封母亲的遗书:“你要自豪地告诉所有的人,你的母亲叫赵一曼”
“九一八”事变不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赵一曼舍子从戎、奔赴东北。她带领一支游击队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红枪白马的英姿令日寇闻风丧胆。
一次激战中,赵一曼受伤被俘。负责审讯她的日本军官,为了获取所需情报,一边以药物治疗维持赵一曼的生命,一边软硬兼施,使用非人的酷刑和“心理战术”进行逼供。但无论是对肉体的摧残还是精神上的折磨,赵一曼始终让日寇一无所获。


在无声的教育和感召下,董警官和韩护士暗中帮助赵一曼越狱,但半路上不幸再次被捕。穷凶极恶的日寇最后对赵一曼动用了电刑,企图通过破坏神经达到让她开口的目的。残忍的电刑下,赵一曼终于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因为她的幻觉中,出现了她至爱的儿子、祖国和人民……日寇绝望了。在赴刑场的列车上,赵一曼提笔给儿子写下了遗书:我的亲爱的可怜的宁儿,妈妈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什么是牺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妈妈的怀抱里;而在今天以后,妈妈却只能留在你的记忆里了。我亲爱的儿子,妈妈对得起你,因为妈妈是慷慨赴死的;我的苦命的儿子,妈妈又对不起你,因为你还要艰难地活着。赶快长大成人吧,我的宁儿,长大成人之后,你要自豪地告诉所有的人,你的母亲叫赵一曼。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当日,带着对儿子的无限深情,赵一曼从容就义,年仅31岁。 07
一场正义的审判:沈阳审判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先期潜伏的小分队和苏军一起发起进攻。日军东宁要塞守军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斗落下帷幕。 1956年4月,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中国政府成立特别军事法庭,于当年六七月间,分别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山西省太原市两地开庭,对45名日本战犯进行审判。 其中,日军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长官武部六藏等36名战犯均在沈阳审判。


日本战犯藤原广之进低头认罪
在沈阳的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是国际社会审判日本战犯的延续,也是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总结。

勿忘国耻我们不可忘却的警示
89年虽已过去,但“九一八”仍是中国人民心口的一道伤疤,在这个和平年代向人们发出不可忘却的警示。
每年9月18日,全国许多城市会拉响防空警报。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就是国耻日。警报声中,忙于生活的人们,借以回望民族的沉重历史,可以在深切思考之中获得启示与力量。
因为我们无法忘记对狼子野心者退让带来的惨痛后果。1931年,本为中国发展后盾的东北大地,反成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榨取全中国的基地。而至今,日本政府仍冥顽不灵地为战争罪犯招魂,美化侵略历史的行为屡见不鲜。我们铭记这段国耻,也绝不会再对军国主义势力姑息沉默。
因为我们无法忘记当年自弃山河的奇耻大辱。山河破碎,大敌当前却接到“不抵抗”命令,以致日军以两万兵力击溃20万东北军,东北全境迅速沦陷。这样的耻辱延续多年,直至全面抗战爆发,才迎来历史转折。正因如此,今天我们坚定捍卫国家主权独立与完整的民族底线,对任何有意侵犯我们主权、分裂我们国家的行为,坚决回击,毫不含糊。



知耻不是为了再续仇恨,而是为了保持清醒。我们回望那一天,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中国之所以被反复欺凌侵略,是因为国家分裂、积贫积弱。
何为积贫积弱?衡量富与贫的,不仅在于物质,也在于精神;判断强与弱的,不仅有体格,还有内心。想想日俄战争中围观枪杀同胞的大清顺民,曾经的中国人,作为独立有尊严的人远未觉醒,面对压迫和屠戮逆来顺受,更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彻底丧失了民族自信。
而今,我们的民族精神不可再沉沦,历史已经告诉过我们,一旦沉沦了,我们的人民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唯有内心强大的个体,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赎;唯有内心强大的民族,才能支撑起自己国家的未来。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这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品格力量,是一个民族迈向复兴的应有之义。
今天,“九一八”,在穿越时空的警报下,我们要铭记历史,更要时刻警醒。
来源:新华网、中国教育报、军报记者等
               

绝地徒步队队长 发表于 2020-9-19 11:48:27

勿忘!勿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一八!九一八!我们不会忘记...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