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丫丫 发表于 2021-5-17 15:12:43

可歌可泣!邓北县光辉历程永载史册 人民英雄伟大精神永放光芒

                                                                                                   

革命老区王集村,曾是邓州市解放前的邓北县所在地。邓北县成立遗址,即如今的王集中心小学校址,地处王集新街西侧、大王集古寨和古街东北角、寨河之滨,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这里距离当年国民党反动派盘踞的邓县城50余里,北与镇平相邻,东与南阳相近,西与内乡相望。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此地有着很高的军事价值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校园中心的"邓北县成立遗址"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纪念碑的正面,赫然镌刻着苍劲有力的碑文:"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六日,桐柏军区主力二十八旅和三分区部队首克邓县后,为加强邓北地区的领导,桐柏区党委、行政公署决定成立邓北县......"碑文记载了邓北县如火如荼的光辉历史。

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每每来到王集中心小学,参观邓北县成立遗址,瞻仰纪念碑,品读碑文,重温血雨腥风的历史,追忆激情燃烧的岁月,缅怀为建设新中国而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冲锋陷阵的人
民英雄和革命先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燎原星火闪耀 革命洪流势不可挡
邓州是革命老区,早在1924年,星星之火就已引燃。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在省立襄阳第二师范任教,邓县籍青年学生杨作舟、侯子光、唐文固(女)等深受其影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利用假期回乡时宣传革命,在邓县早早播下了革命火种。1926年春,邓县白牛郭庄革命青年郭绍仪前往由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9月结业后,他受中共豫区执委会派遣,回到邓县发动群众,响应北伐,发展组织,开展运动,联系同学高明斋、卢旭东、袁进青等人,在邓县城、文曲、汲滩等地开展农民运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先后在邓县建立多个地下先进社会团体及党组织。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为顾全抗战大局,在邓县停止发展组织并撤走了干部。可是国民党特务机关"伏牛山工作团"趁机抵达邓县,疯狂搜捕地下中共党员,实行白色恐怖。1947年7月下旬,中共豫西南工委的宣传委员孙鼎遵照指示回到邓县,在邓县与党员韩立帅、林书运、徐子恒以及进步人士宋清源等一起,积极发展党员,发动群众,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期盼已久的邓县解放。期间,中共豫西南工委的姜宗仁、孙鼎同志,通过豫陕鄂第六地委(在南召县李青店办公)秘密向桐柏军区转交邓县敌人城防的重要情报,对第一次解放邓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47年12月23日,中共桐柏区三地委、专属和军分区在新野县管庄村召开会议,决定把桐柏军区86团改编为分区部队,宣布组建下辖的襄阳、谷城、光化、邓县、内乡、镇平、新野七县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和县军事指挥部,从85团的10个连中分出6个连,每个县分配一个连作为各县的县大队。1947年12月底,中野十纵奉命进军桐柏,桐柏军区部队(即十纵部队)连战皆捷,各县反动武装纷纷溃败逃窜,唯独邓县反动头子丁叔恒不甘失败,纠集11个民团和一个直属大队,顽固据守在拥有"回"字形内外城墙城河的邓县县城内,妄图利用坚固的城防设施顽抗到底。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征善战、战无不胜,以风卷残叶、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国民党反动军队。1948年1月,攻城部队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冲锋陷阵,一举攻占了邓县城。巩固胜利成果 新生政权应运而生攻占邓县城后,考虑到邓县地域较大,为了加强对邓北地区的领导管理,桐柏区党委、行政公署和军区决定,以湍河为界,把邓县划分为邓南县和邓北县两个县。1948年1月中旬,中共邓北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和军事指挥部在今邓州市大王集村成立。同时,决定85团第六连改为邓北县县大队,县委书记米光兼指挥部政委,县长张正言兼指挥部副指挥长。大王集村民、解放初期曾任王集乡乡长的王清中同志,是邓北县成立那天的见证者、亲历者。今年94岁高龄的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激动不已。他说,成立那天,桐柏军区派人来到大王集召集干群参加邓北县成立大会。会场设在一个打麦场,就在如今的王集中心小学校内邓北县成立遗址立碑处。会场布置非常简单,摆放了几张方桌,但气氛隆重而又热烈。王集乡、赵庙乡等乡代表满怀激动而又兴奋的心情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由桐柏军区负责经济工作的刘目三同志主持。县长张正言同志意气风发,手拿烟斗,站在方桌上,声如洪钟,以"成立邓北县、耕者有其田"为主题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宣讲当时革命形势和成立邓北县的重大意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他的讲话鼓舞人心,令与会同志、人民群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美好的前景,赢得阵阵掌声和声声喝彩。1948年7月,张正言同志调任光化县县委书记后,由孙鼎同志任邓北县县长,10月又调王史更同志、贾英同志分别任县委副书记和副县长,李磊石同志任县政府秘书,任德然同志任县委会干事。邓北县县级机构健全后,紧接着又迅速建立了大王集、汲滩、裴营、罗庄、文渠、张村、穰东、厚坡等区一级组织。区级组织及领导分别是:大王集区,书记李勇同志,区长田成森同志;汲滩区,书记张杰三同志,区长王丰华同志;裴营区,书记王鑫三同志,区长孙浩然同志;罗庄区,副书记周化中同志,区长李书贵同志;文渠区,副书记兼区长赵万金同志;张村区,书记张建元同志,区长常凤鸣同志;穰东区,书记张杰三同志,区长杨振禄同志;后又成立了厚坡区,书记张伯骥同志,区长聂秀峰同志。1948年9月,桐柏军区党委决定设立邓西县,下设彭桥、林扒、戴岗、厚坡、韦集等几个区。1949年元月,上级决定撤销邓西县,其干部另行调任,以李官桥为界,林扒、彭桥划归邓南县,厚坡划归邓北县。一批对党忠诚、身经百战的共产党员、精兵强将充实到县区干部队伍中去,为巩固红色政权、争取革命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持和组织保障。开展革命斗争 支援邓县解放事业邓北县成立后,在县委的领导下,各区相继成立了农会,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初心使命和党的土地政策,动员农民翻身闹革命,加入农会,当家作主。农民的积极性高涨,纷纷报名入会。在邓北县县委、县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农会镇压了一批横行霸道、鱼肉百姓、罪大恶极的地痞流氓和恶霸地主,没收他们的部分家产和霸占的土地,分给穷苦百姓。当时的王集伪保长张久三自知作恶多端,眼见形势不妙,吓得胆战心惊,如漏网之鱼、惊弓之鸟,闻风而动,趁着月黑风高之夜落荒而逃。王集农会镇压了王集街恶霸地主张士镜、张士亮、集后村伪保长刘清藻,并没收了他们的部分家产和土地,分给贫困群众。人民群众奔走相告,扬眉吐气,拍手称快,斗争的热情更高了!邓北县县委、县政府又指挥各区、乡和农会,组织武装力量震慑地主武装主动交出枪支弹药,土豪劣绅自动交粮交款,从而维护了地方治安,支援了前线。在惩处镇压反动势力的同时,为支援解放战争,各区、乡和农会发动农民支援前线。在王集区领导张士范同志及战士的陪同保护下,桐柏军区负责后勤工作的李目三同志经常骑着高头大马,亲自到各村督导筹粮筹款工作。由于宣传到位,农民们深知战士们在前线打仗、流血牺牲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争先恐后交粮交款,少则50斤、多则200斤,形成了拥军爱军、支援前线的大好局面。解放军第二次攻打邓县城期间,邓北县县委政府领导各区各村发动百姓,积极配合攻城作战,出动担架,并支援了棺材、粮食、柴草等急需物资。全县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解放战争,同时,纷纷参军参战。邓北县出现了父亲送儿子、弟妹送哥哥、妻子送丈夫的感人场面。

不惧血雨腥风 誓死保卫红色政权
第一次攻克邓县城后,为了避免敌机轰炸县城,祸及百姓,解放军以退为进主动撤离。1948年2月的一天,在南阳第13绥靖区司令长官王凌云的支持下,贼心不死的邓县民团司令丁书恒带领反动军队杀气腾腾地返回了邓县城,派出大量"清乡队""便衣队"和"暗杀队",丧心病狂地打击报复,不择手段地杀人放火。仅春节期间,他们就先后杀害区、乡干部十余名,一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境。县区党委政府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加强武装保卫力量,采取原地隐蔽斗争形式,主动回避劲敌,瞄准时机痛击小股敌人,确保地方政权和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当时,邓北县基干连一个排在白牛镇东北两分店与敌人的一个连遭遇,敌众我寡、实力悬殊。狭路相逢勇者胜!战士们毫不畏惧,奋勇冲杀,以少胜多,打死打伤敌军10余人,缴获机枪一挺,吓得敌人抱头鼠窜。不久,86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星夜突袭文渠街,全歼内乡来犯邓县的3个民团,生擒守敌560余人。又过四天,86团在邓北县武装力量的配合下,自文渠街出发夜行军60华里,包围了驻守在白牛镇的新野民团,毙伤敌10多人,俘虏240余人,活捉大队长王演民,缴获轻机枪3挺、长短枪数支、电台一部、战马50多匹,大获全胜。令人痛心的是,在地方斗争中,邓北县县委政府及大王集、裴营二区的干部在蟒张营被敌人突然包围。10余名干部不幸被捕,被押送南阳全部杀害,用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歌。这段悲壮的历史成为我们永志不忘的黑色记忆!为了打击敌人的残余势力,邓北县组建了独立营,不仅加强武力打击敌人,而且发动党员和进步人士通过多种渠道瓦解敌人。县民团第九团第一营营长卢汉之,在其兄卢腾蛟的耐心劝导下,率百余名士兵投诚起义,后编为邓北县第五连。

大王集人、候喜林烈士的儿子侯文汉回忆,其父时任农会组长,不幸于1948年被捕。为逼迫他说出地下党和共产党领导人名单,敌人对其严刑拷打,打断三根肋骨,割掉一只耳朵,折磨得死去活来,动弹不得。但他宁死不屈,严守秘密。敌人黔驴技穷,恼羞成怒,将候喜林同志枪杀于大王集西北的郭道庵。
据史书记载,邓县解放期间,地方党组织及政权积极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邓北县曾先后牺牲区级干部七人、乡级干部五人、班长一人、战士一人、区小队长一人、农会组长二人。他们为了邓县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批革命先烈是——李勇同志,共产党员,大王集区委书记,系河北省威县七区小里罕村人,南下前曾任威县七区区分委委员。孙浩然(又名甲庭)同志,共产党员大王集区区长,系邓县裴营区孙万盛村人。李幕贤同志,共产党员,大王集区助理员,系河北省威县五区军寨村人,南下前曾任中心校校长、威县五区文教助理。薛寅同志,共产党员,裴营区区长,系河北省南宫县薛家吴村人,南下前曾任威县四区工会主任,县工会主任。田成渺同志,共产党员,裴营区区长,系河北省威县四区徐家庄人,南下前曾任威县四区区分委委员、徐家庄村级干部。赵殿元同志,裴营区助理员,系河北省威县五区大赵庄人,南下前为民兵。王凤华同志,汲滩区区长,系河北省威县四区安仁村人,南下前曾任冀南军分区政治部干事、安仁村级干部、四区民政助理员。杨作书同志,大王集区中队班长。孙喜堂、孙案、孙绍才、孙传众等五位同志均系汲滩区乡长。丁世武同志,文渠区小队长。张焕之、候喜林同志,辖区农会组长。上述烈士,均在1948年2月前后,惨遭敌人杀害,英勇牺牲。

这些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为了践行初心使命,为了革命事业,不惧血雨腥风,不怕流血牺牲,血染邓北大地,长眠异域他乡。生命已逝,但精神永存。让我们永远牢记这些闪光的名字,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烈士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在,永垂不朽、流芳千古!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壮大革命力量 完成历史使命为了壮大革命力量,保卫红色政权,邓北县委政府广泛吸收知识青年参加革命,并成立了文工团。团长由县长孙鼎亲自兼任,黄少斌负责具体工作。很短的时间内,文工团就招收六七百人,为新政权建设培育了大批骨干力量。同时,邓北县还成立了民教科,采取一切措施狠抓学校的恢复工作,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分批培训教师1100多人,为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革命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1949年3月中旬,根据中原局上级指示,撤销豫西区和桐柏区,成立中共南阳地方委员会。随后,邓(北)县与邓(南)县合并为中共邓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和县指挥部,归南阳地委管辖。县委书记林晓同志兼指挥部政委,副书记米光同志兼农协主席,县长孙鼎同志,副县长江风同志,指挥部指挥长李坤同志,指挥部副政委陈群山同志。县委政府机关分别驻尹巷街福音堂(后为县委党校),城隍庙(后为县委招待所)。邓北县完成历史使命,并入邓县后,原遗址改建成王集学校,即今天的王集中心小学。这里成为夏集镇和全市一处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后人发扬革命精神,实现百年梦想,1995年3月,中共邓州市委员会、中共夏集乡委员会在当年的"邓北县遗址"(今王集中心小学)竖立了一座"邓北县成立遗址"纪念碑,并撰文以示纪念。
后来,因学校不断改扩建,使得原纪念碑不知不觉偏居角落。2015年,在夏集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王集党支部重修了"邓北县成立遗址"纪念碑,把原碑移到校园广场中心位置,并进行了台基加高、瓷砖美化、不锈钢护栏加固。多少年来,一批批邓州人来到王集中心小学,参观邓北县成立遗址。大家目睹这座记载着红色岁月的历史丰碑,就会情不自禁地缅怀邓北县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就会激发广大党员干群学习英雄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建设伟大祖国的雄心壮志。让我们牢记光辉岁月,追寻红色记忆,发扬红色传统,永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图文:尚廷普 翟玉飞 沈俊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歌可泣!邓北县光辉历程永载史册 人民英雄伟大精神永放光芒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