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记者 发表于 2021-5-24 10:37:26

王聘:韩营之行

                                                                                                    2021年5月22日,这是又一次让我难忘的心灵之旅!这次党史学习在中心校周永辉周校长的带领下我和同事们一起起参观了韩营陶岔渠首建设指挥部,之所以说是心灵之旅,是因为有难忘的记忆,有内心深处满满的感激和感动。

早上七点,我们集合坐上前往韩营的大巴车。这天阳光很好,暖暖的透过车窗晒在身上。路上,听着同事们对咱邓州人建设南水北调所做的贡献和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真是震撼人心!小时候,我就听奶奶讲陶岔故事。今天更是亲临现场观看历史资料和聆听讲解员生动的讲解后才知道在美丽壮观的南水北调背后,还有一段振奋人心、坚强不屈、团结拼搏、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故事。也是我在赞叹南水北调壮观恢宏的同时更感到了南水北调时的无限艰辛。陶岔村,原本隶属于河南省邓县九重公社,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竣工,丹江口水库淹没淅川大面积土地,1972年12月,邓县的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归淅川县,陶岔自然作为九重公社一个村也自然归淅川管辖,这——犹如身上割肉,但为了大局,邓县人舍己为公!听到讲解员讲解到:“1952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勘探调查,陶岔成为引水渠的首先地。1969年1月26日,陶岔渠首工程在陶岔村石盘岗开工。原邓县十几万青壮年轮流上阵,历时5年时间,付出141人死亡,2880人伤残的巨大代价,终于建成了深49米,宽470米,十余公里长的大渠和高6.7米,宽100余米,高程140米的渠首水闸,共挖出土方、石块及混凝土浇筑方6700万立方米。若将整个工程的土石量砌成宽、高各1米的小坝,可沿赤道绕地球转1周半。”听后,我颇为震惊。作为一名八零后党员教师,我了解到当时当地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地势颇高,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机械化更是是十分匮乏……然而就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邓县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造了雄伟壮观的陶岔渠首大闸,为南水北调做出了巨大牺牲。陶岔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的迷乱的前后,由于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每个民工每天只有清汤寡水,以天为被地为床,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屈服邓县人民,他们用车轮战术,你上场罢我登场,创造了我们现在伟大的奇迹。陶岔渠首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引水北上,邓县人民住的是茅草棚,睡的地窝子,冬天寒气刺骨,夏季酷热难挡;吃的是红薯面,喝的是黄泥水,最好的改善不过是红薯面与少许白面做成的“花里卷”,邓县人民凭着自己的双手靠那一锤一钎、一锹一镢、一瓢一桶,历经多年寒暑,硬是挖掘修建出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渠首”。陶岔渠首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从现在的韩营指挥部我们了解到,修建陶岔渠首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施工会战,不怕苦、不怕累,弟弟牺牲哥哥上,祖孙三代齐上阵,自己开荒挣口粮,吃红薯面窝头,蘸咸辣子水……面对无数的挫折和困难,邓州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他们夜以继日,连续作战,才创造了南水北调的渠首大闸。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诿、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实干,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美好的明天。陶岔渠首精神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修建渠首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从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也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修渠不止。在忍饥挨饿,吃糠咽菜,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历时多年终于修建了南水北调陶岔渠首闸口。现如今,前前后后20年的时间,终于一渠甘甜纯净的丹江水,从陶岔渠首喷涌而出,蜿蜒北上,走中原,穿黄河,越华北,抵京津,滋润着沿线土地和人民,造福了子孙后代。 “渠首精神”作为邓州“四种精神”之一,凝结着全市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前进的战鼓号角。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传承渠首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辈,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积极践行爱国爱党爱岗的革命作风,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牢记光荣使命,我们不仅要将渠首精神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做渠首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更好地发挥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一名优秀党员!
               

归来者 发表于 2021-5-24 14:14:41

人定胜天

使徒行者 发表于 2021-5-25 13:39:21

邓县是啥都不落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聘:韩营之行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