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丫丫 发表于 2021-6-16 09:21:04

邓州某学校内竟有金代庙宇:金元双碑,耸立门前

邓州文庙创建于金代,对于该文庙的具体创建时间以及在明代的沿革,乾隆版《邓州志》卷六载:“邓州□学,旧在□城东南隅,始建莫考。金正大元年,节度使知邓州,移剌某重建。元至正□年,州守刘辰重修。明洪武五年,镇抚知州事孔显,因旧址重建。宣德五年,知州寇义、判官黎用显増修。治十五年,知州吴大有;嘉靖三十三年,知州王道行、乡官丁埏相继重修。万历八年,分守汝南道徐元气、知州黄锡,迁儒学于内城南门之西。乡官丁垓、丁铣捐居宅为学基。自大成殿至棂星门,皆其地也。崇祯六年,知州董应奎、举人丁之栋重修尊经□。明末虽残毁,而大规犹在。”按照《邓州志》上的说法,文庙原建于邓州城东南角,创建时间已不可考,然在金正大元年迁移他处重建。正大元年为公元1224年,此即南宋嘉定十七年,虽然这不是邓州文庙创建时间,但至少说明在此之前该文庙已经存在。元、明两代邓州地方官纷纷予以重修文庙,尤其以隆庆年间的一次维修工程较大,对于此次维修的状况,刘大实在隆庆所撰《重修邓州文庙碑记》中有如下描述:


如果按照刘大实在碑记中的所言,隆庆年间修建文庙所花费用总计仅几百两,如此说来,除了巡抚李公捐银五十两外,其他的钱恐怕全是丁氏兄弟所出。也正因为兄弟二人贡献巨大,所以邓州知州予以郑重记载。更为难得的是,丁氏兄弟乐善好施之风被其家族所继承,丁半城的由来一节中载有大量史实,其中关涉到文庙捐助的部分有:



学校的大门淹没在商铺中

走到深处方看清正门在这里

状元桥

泮池

碑亭此状元桥与他处制式不同者,乃是在中间那座桥上建有一座碑亭。王校长介绍说,碑亭中间立有一块汉代华表,乃是本校年代最久远的文物。可惜这块华表用玻璃罩保护了起来,令我无法看清里面的情形。碑亭的下方贴有几块介绍牌,上面提及各种金石书籍都没有记载该华表,且该刻石没有时间年款,清代邓州文士王绍羲根据华表上的文字有新莽时期的陈钦、丁隆,断此华表为汉代所刻。但是介绍牌上也谈到明嘉靖张嘉谋所作的《南阳府志校注》中认为此为晋代所刻。查河南省文物局所编的《河南文物·下》,其谈到该华表时称:“石华表位于市内城区第一小学院内。汉代。省文物保护单位。通体为十二边形大理石柱,通高2.84米,表身直径0.28米,为汉代王者宫殿前饰物,上刻汉代郡吏25人官职、郡邑、题名,出土于冠军故城,清光绪九年(1883年)运至县城孔庙,现保存较好。近年有人考证,华表上刻汉代郡吏25人中的陈钦、丁隆2人从其籍贯和官职看,与《汉书》所载的陈钦、丁隆仅重名而不是同一人。刻的‘谯郡’为西晋所设,故石华表不是汉代遗物,而应属于西晋。”如此说来,称其为晋华表似乎更准确,但即便如此,在一所小学内能有晋代遗物,足令人欣羡。想想我在上小学时,确实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真羡慕当今的学生。

牌坊在院墙外泮池之前是棂星门,但此门已经立在了学校围墙之外,于是我们走出校门得以看到棂星门的正面。走出学校时,方看到学校门前的路较窄,且无车通行,王校长说两边正在修路,禁止机动车驶入,故车开不到这一带。正因为如此,使得棂星门前有难得的清静,得以让我仔细观看上面雕刻的精美花饰。

牌坊正面这座石牌坊为三开间,按照介绍牌中所言,此牌坊建于明万历九年,中间的横梁所刻之字既不是棂星门也非戟门,而是文庙二字。然我觉得这二字是后添加上去的,两侧的横梁分别刻着“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但有些地方会将这两句话分别刻在不同的牌坊上,该处合二为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邓州某学校内竟有金代庙宇:金元双碑,耸立门前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