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yth888 发表于 2009-9-5 03:22:14

近来有学者研究-----诸葛亮躬耕地在邓州

随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仙逝,南阳、襄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也算是告一段落了,但这也仅仅是舆论上的平静,背地里,两市可都没闲着。

在襄樊市领导的不懈努力下,1988年落选语文课本的《隆中对》,终于又走上了新版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关于隆中的注释是:隆中,地名,今湖北襄樊。“南阳,地名,今湖北襄阳一带。”一石激起千层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再起波澜。南阳方面,已经有激愤者开始号召数十万南阳市民签名抗议,要求还历史一个公道。在几个知名的网络论坛上,也自是热闹非凡,有支持襄阳说的,也有支持南阳说的。各自拿出大把的论据,一开口就是一副欲制之异己于死地的嘴脸。

支持襄阳说的,所持论据就是东晋历史学家习凿齿在其著作《襄阳记》中说诸葛亮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以及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中写:“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在近代持此说中最知名者,就是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老先生。

而支持南阳说者,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孔明先生在《出师表》中的自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史念海就是支持“南阳说“的。

当代历史地理学家之中素来有南谭北史的说法,谭其骧、史念海均为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泰斗。谭其骧维护“襄阳说“,史念海支持“南阳说“,而参与过这一讨论的学者则不下百人。沸沸扬扬,甚是巍巍壮观哉。

今不才如我者,更是在泰斗们的争辩中倍加迷惑,到底那个地方才是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无论怎样,历史已经形成了定式,反正不是襄樊的“古隆中”,就是南阳的“卧龙岗”。既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两地无论如何争强斗狠,都在情理之中,坚持各自立场,无可厚非。

其实,有时候不妨跳出来想一想,也许,卧龙先生当年根本就不在南阳的卧龙岗,也不在襄樊的古隆中,而是在一个小地方“躬耕”。假设这个立论成立,那么,到底这个地方在哪儿?

综合种种史料,我认为,这个地方就是邓县,今河南省邓州市。

先把史料列出来,再讲道理。

一、刘宋地理学家盛宏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尝登此山作《梁父吟》』。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襄阳城西11里有万山,乃邓县与襄阳县之界。

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三、晋宋人(佚名)《荆州图副》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都知道两里等于一公里,“邓城西七里”应该是说邓县古城西边三公里半,查《邓县方志》可知,邓州城现在的地址,从来都没有偏离过古城遗址十公里,所以说,上述引文中的“邓城西七里”,应该还在现在邓州市的郊区,绝对属于邓州市行政区划范围以内。既然孔明经常登此山发骚,应该就是躬耕在此山附近,甚至就是住在此山。

通过《邓县方志》可以得知,邓县古城几乎没有大的迁移,那么,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襄阳城西11里有万山,乃邓县与襄阳县之界。”应该可以说明,襄阳城之城址有过大的迁移,因为邓县与襄樊的距离,最远不过如今的七十公里。

就此可以证明,依照襄阳为坐标来引证距离,是不科学的,应该依照邓县为坐标,故此,『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句,可以理解为,亮家在东汉末季古襄阳城西二十里,即是现今邓州市辖区内。

再之,《荆州图副》中:『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已经很明确地说明了,诸葛亮宅距离邓县旧城绝对不超过一公里,即使是隔着一个沔水,也不可能在十里以外吧。

所以说,上述种种论据已经很充分地证明了,诸葛亮躬耕地应该是在今河南省邓州市。

不过沧海桑田,时世变迁,现在的襄樊和南阳,无论经济还是其他方面的实力,都远远超过邓州,两市可以在“诸葛躬耕地”的争夺中,糜费大量的金钱、人力,又是舆论造势,又是伪造的仿古遗迹,无所不用其极。襄樊的“古隆中”,南阳的“卧龙岗”,谁敢说自己的遗址是真的?历经两千年,期间又屡经战火,真正的诸葛亮躬耕地,早就灰飞烟灭了。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挂在南阳卧龙岗的名联,也是对襄樊、南阳两市争夺“躬耕地”最含蓄的嘲讽,因为真正的躬耕地邓县,从来就没有争过。

[ 本帖最后由 国产007 于 2009-8-19 18:18 编辑 ]

颇为阿娇978 发表于 2009-9-5 04:05:45

:3/ 专家们为啥不考证一下“沔水”在什么地方?那样,估计就好找古隆中啦。

tank785981 发表于 2009-9-5 04:06:42

:35/ 不过,现在有一点是明白的:那就是古隆中不在汉水以南,而在汉水以北,属于南阳郡管辖的一个不太确定的地方。{隆中对}应该改名叫【草庐对】。

z7369 发表于 2009-9-5 04:20:25

:3/ 估计今人再也弄不明白啦。算了,难得糊涂!

孤独海岸线 发表于 2009-9-5 04:40:03

   我们知道,刘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已求庇于时任荆州牧的刘表。表即“益其兵,使屯新野。”但对刘备“惮其为人,不甚信用。”刘备为扩充自己势力,积极招贤纳士。“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这种做法,引起了刘表的警惕,“表疑其心,阴御之”,即派人暗中监视。因此,刘备不可能 毫无顾忌地三次渡汉水到襄阳隆中三顾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东汉时今隆中不属南阳管辖
  
  
   东汉时襄阳隆中不属南阳郡管辖,是诸葛亮躬地之争的一个关键问题。坚持襄阳说的人其主要依据是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所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其实,习氏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高山大河往往是行政区划的天然分界。南阳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设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汉水南建立了南郡。汉水东西走向的5多公里是当时两郡的分界线。南郡建立时不可能独将汉南隆中一小块留下,待六年后南阳郡设立时隔江划给南阳郡。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也。”《路史。国名记》引萧梁任昉《地纪》称:“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汉江以南为南郡是也”。从秦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以前4多年间,南阳郡与南郡一直以汉水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汉水之南,因此,东汉时它隶属南郡而不归南阳郡管辖。
  
    邓县不是邓城,两地不能混同
  
    
  据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记载:“古邓国,汉置县,原南阳郡。”又载:“邓城始建于晋,属襄郡。”《汇篡》释例曰:“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春秋地理考实》曰:“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从以上资料看,邓县不是邓城,两地相隔百余里。
  
   那么,邓县辖不辖邓城?也是辖不辖隆中的问题?可以肯定的说,邓县从来没有辖过隆中,理由是南阳之邓县,与隆中相隔有山都县和朝阳县,加上相隔 一条江,邓县如何管辖隆中呢?习凿齿由于忽略上述事实,撰写《汉晋春秋》时,误以南阳邓县为襄阳邓城以晋时的行政区划来证汉末人物的活动,是有违史实的。
  
  《隆中对》篇名不妥,应还《草庐对》的本来面目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集》中,把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中,以《草庐对》而定名、而问世。清代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记,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年8月出版时,根据清人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并尊依陈寿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风》却将这段选文命名为《隆中对》,既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又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因此,《隆中对》纯粹为后人强加,后又以讹传讹。现在,应还《草庐对》的本来面目。
    
  草庐对
  躬耕地、寓居地、纪念地各有不同内涵,不能等同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黄陵庙记》中均自表“躬耕于南阳”,陈寿著《三国志》采用了诸葛亮之自表,应该说这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材料。如果相信他人之言否定诸葛亮之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习凿齿的《襄阳记》、鲍坚的《雍州记》、盛弘之的《荆州记》、《元和郡县志》及《荆州图副》等野史中,均言及襄阳隆中有诸葛亮宅,但均未提及诸葛亮在此躬耕的事。那么,诸葛亮住在襄阳隆中干什么呢?《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汉氏春秋》云:“汝南孟公威,代温恢为凉州刺史,有治名,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使杜子绪宣意公威。”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也是应该肯定的。大凡诸葛亮生前活动过的地方,人们为怀念他,都修建了纪念性建筑。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纪念诸葛亮的建筑极

host1982 发表于 2009-9-5 04:55:46

说不清楚。邓国邓城也未必在现在的邓州

LXY3800 发表于 2009-9-5 04:58:17

襄樊本来就是抢的嘛,将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硬往口袋里塞。: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近来有学者研究-----诸葛亮躬耕地在邓州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