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日趋常态化 河南走在全国前列
调查显示,“网络问政”深受网民欢迎。 (资料图片)
7月9日,网民“若隐若现”在邓州网“社情民意留言板”发了一个帖子,反映该市卫生路一处下水道井盖被损坏。
帖子发出3天后,有关部门就派来施工队维修井盖。“若隐若现”特意拍了照片发在网上,高兴地留言说:政府“网络问政”值得赞赏!
这样的事情并非个案,近年来,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等我省党政领导多次在网上进行访谈、作出批示要求重视网民的意见。郑州、洛阳、平顶山、三门峡、许昌等地市的党政“一把手”也多次亮相网络,与网友在线交流,亲自批示、回复网友反映的问题。
时下,党政官员与网友互动交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网络问政”正风靡河南。
“网络问政”快速解民忧
今年6月,邓州市在邓州网开设了“社情民意留言板”,尝试进行“网络问政”。
该市专门成立了由当地主要领导挂帅的“网络问政”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和市直60余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定期与网民进行在线互动交流。通过“留言板”,广大网民可以反映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正当的利益诉求、合理的意见建议,该市网管中心对留言进行整理后,送给有关领导或部门。按照“反映即受理、受理即回复,有理能解决、无理得解释”的原则,相关领导或部门及时处理网民的留言,在网上公开答复。
“社情民意留言板”开通以来,受到邓州市广大网民的青睐。前不久,当地一位经营家电的网友留言反映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兑付过慢,给商户造成了很大的资金压力。邓州市有关部门很快给予答复,采取措施解决了问题。
短短3个月来,该市共收集整理网民留言400多条,内容涉及邓州的城市形象、经济发展环境、群众直接利益诉求等方方面面,已回复380多条,解决网友反映的各种问题150余件,网民满意率达90%以上。
“‘网络问政’可以及时、真实地掌握民情、吸纳民智、关注民生,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更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认为,“网络问政”给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与政府直接对话的窗口,构筑了一条畅通的民意通道。
和邓州市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近年来,我省各地纷纷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大力开展“网络问政”。
“眼下正是小麦冬灌返青季节,旱情如此严峻,大片麦田即将枯死。村里有深水井,流量可达每小时40吨,连续72小时不停地抽也能保证供水,在当前全国上下紧锣密鼓进行抗旱保收时,得天独厚的条件用不上,实在让人着急!”
这是今年2月6日,新郑市辛店镇转沟脑村寇家沟自然村48岁的农民寇冠月,向新郑政府网站“市长信箱”发出的求助信。
当时,寇家沟村有320亩旱地小麦急需浇灌,村里的一眼深水井里有水,但偏偏在旱魔肆虐的节骨眼上,水井管道坏了。面对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旱情,紧急关头,寇冠月让儿子代笔给“市长信箱”发了封电子邮件求助。为了表达村民们的急迫心情,电子邮件的结尾处一连加了3个“急”字。
寇冠月原本没有抱多大希望,没想到,次日上午,他就在政府网站上看到了“市长信箱”的答复:“旱情就是命令,抗旱刻不容缓,您反映的问题,已经安排市水利部门到实地察看后尽快解决。”
当天下午,新郑市抗旱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来到村里,修好了机井管道,水井里终于喷出了水流。
“网络问政”日趋常态化
在推进“网络问政”过程中,我省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使“网络问政”逐渐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为了使“网络问政”取得实效,新郑市努力打造“让群众知情、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为群众服务”的网络平台。新郑市信息网络中心常务副主任孟晓微介绍说,这几年,该市把近200项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纳入政府网站办事系统,先后处理、反馈大事小情1000多件次。相关政府负责人围绕着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市、民生与劳动保障、节能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热门话题,与网友进行了数十次在线访谈。新郑“两会”期间,当地在政府网站开辟了专题,方便网民向代表、委员表达心声,深受群众欢迎。
登录新郑政府网站,记者看到,大到对新郑拜祖大典、乡镇经济、文化建设、致富创业,小到路灯不亮、行路难、公交车的卫生问题、绿化带内的枯叶该不该清理等等,网民反映的问题、所提的建议可谓林林总总,多达400多条,显示出公众对“网络问政”的高度参与热情。
南阳市也积极搭建网上民意沟通平台,在南阳新闻网上开通了“书记市长网上留言板”。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等当地党政领导,先后对网友提出的“关于白河湿地管理的想法和建议”等一大批留言做出批示。
9月2日,网民“南阳百姓”在“书记市长网上留言板”留言,反映该市张衡东路通车后存在事故隐患,已发生几十起人员伤亡事故,希望加强管理,使此路成为安全路、景观路。
仅仅2天后,该市公安局就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复: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高度重视你反映的问题,派人对张衡东路进行了实地考察,将尽快采取设置相关交通标志、加大路面巡逻管控力度等措施。
天长日久,“书记市长网上留言板”这个“网络问政”的平台不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引起了身在外地的南阳人的关注。9月4日,网友“在郑州的南阳人”留言说:我是一名在省委上班的南阳人,看到书记市长留言板越办越好,我很欣慰,衷心祝愿我们的留言板越办越好!
在网民的留言中,大多数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前不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渑池县的一位网友在网上留言,反映当地有两年时间难以接收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一位三门峡市的网友也留言反映,市区主干道崤山路改造工程存在质量问题。令两位网友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留言竟然受到了三门峡市委书记李文慧的关注和重视,李文慧做出批示,有关部门迅速解决了网民反映的问题。
今年以来,三门峡市委书记李文慧、市长杨树平经常亲自处理网友留言,由他们批示解决的网民留言,多达数十起。除了领导带头“网络问政”,三门峡市还制定了《办理网民给省市领导留言工作程序》,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规范。
“网络问政”河南走在前列
2006年,人民网创建了“有话网上说”栏目,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网络问政”平台。全国的网友先后发送4万多条留言,涉及64位省委书记和省长。
在人民网网友的大量留言中,给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留言最多,达1万多条,他批示的最多,回复办理的也最多。网友给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的留言也达上千条。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十分重视“网络问政”,经常与网友在线交流,对网民留言处理工作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在致网民的公开信中,徐光春表示:“对网友们的留言一直非常关注并认真浏览”,“将进一步完善对网友留言的处理和反馈机制,充分利用好网络这条交流渠道,荟萃民智民力,努力为河南人民造福”。
今年5月17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了《关于集中办理人民网网民给省委书记、省长留言工作的通知》。6月5日,省委召开人民网网民留言交办工作会议,共向18个省辖市和48个省直部门交办了需要研究处理的4088条网民留言,内容涵盖了党风党纪、涉法涉诉、劳动保障、“三农”问题、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省委办公厅专门抽调人员成立了“省委省政府集中办理网民留言专项办公室”,全省各地各部门也迅速行动,掀起了办理网民留言工作的高潮。目前,首批已经办结网民留言2153条,第二批、第三批也已经交办完毕,各地各部门正在集中处理。
据统计,从2006年至今,河南官方回复人民网网友的留言,占到同期全国数量的52%,我省的“网络问政”工作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四川、甘肃、江西、辽宁、吉林等多个省市在开展网民留言办理工作过程中,都曾与河南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借鉴我省的经验。
网络成为参政议政新渠道
7月16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达3.38亿人,居全球首位。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非常关注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
如今,从官方与民间,“网络问政”越来越受到重视,互联网已成为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
前不久,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问政”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56%的受访者认为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非常有必要养成上网这种“第五习惯”。
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建言献策,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形式。网民们普遍认为,网络问政、议政蔚然成风,彰显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
一位搜狐网友留言说:网络的直接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使得民意的表达更方便,互联网提供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
一位新华网友认为,只要符合法律,每个普通网民都可以通过发帖子、写博客等形式自由表达意愿,对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也为两会代表、委员以及各级政府领导打开了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新窗口。
眼下,广大网民在网上建言献策的热情很高,然而,如何推动“网络问政”持之以恒地深入开展下去呢?
对此,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日前在人民网发表署名文章,他表示,要构建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使网络成为了解民意、倾听民声的“前沿哨”,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 排解民忧、化解矛盾的“直通车”,实现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有机对接。
徐光春指出,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条网民留言,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使其成为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的“显微镜”、体察民情的“晴雨表”;要建立网民与官员直接对话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信息沟通渠道,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牢固树立网民诉求无小事的观念,着力打造网民留言办理的“直通车”、“快车道”,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记者 余英茂)
来源:http://news.shangdu.com/103/2009 ... 18_210440_103.shtml 不错呀,由政府主导下变成一种良性互动,有利于民,有利于社会稳定,善哉。 时代在进步
领导也要多手段体察民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