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氏 发表于 2010-8-22 21:39:10

2.3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2.3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8世纪中时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后经大卫·李嘉图、俄林等人的充实和发展,从“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等古典经济理论发展到了“资源禀赋论”等新古典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包括三种学说。一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该学说假定两个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只有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并且规模报酬不变,由于各国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使各国都可以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比其他国家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则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社会财富,对各国都有利。二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李嘉图指出,即使某一国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在不进行贸易时各国之间的价格比例有所不同,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优势,都能通过贸易获得比较利益。三是H-O要素禀赋理论。瑞典学者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贸易的直接原因是绝对利益说与比较利益说中的商品的价格差,而最终原因是要素的禀赋差。因此,分工与贸易最终由要素禀赋差决定。从而得出结论: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这样的分工与贸易对各国都有利。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把对产业组织和商业战略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国际贸易领域。其中,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说影响最大。他把决定竞争优势的意思归纳为四类:要素状况、需要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波特认为一国的要素禀赋在决定一国的竞争优势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常认为的更加复杂。他的结论是,很少有要素是真正通过继承取得的。要素方面选择性的劣势可以通过具有影响力的战略和刺激性的发明来为一国产业的成果做出贡献。需求状况是指对该产业产品的本国需求情况与别国相比的相对优(劣)势。需求状况在国与国之间比较优势的一个方面是时间差,如果本国需求走在世界需求的前列,本国企业也会起步较早,可以利用经济曲线的效应建立起自己“一着先,步步先”的竞争优势。

2.4 农业产业化理论

研究表明,按照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农业是一个古老的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但如果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农业,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一体化经营体系,农业又可以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高科技、高效益的产业。

产业化就是有目的的工业化生产。联合国经济委员会给产业化下的定义包括六个方面: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集成化;工程的高度组织化;尽可能用机械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生产与组织一体的研究与试验。农业产业化又叫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农工商、供产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西方把这一工程称为“农业一体化”,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1957年,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和戈尔德伯格把它定义为“农业综合经营”或“农业综合企业”。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被割裂,农业再生产各环节——产前、产中、产后的内在联系被截断而提出来的,意在把人为截断了的产供销各环节重新连结起来,构成涵盖农业扩大再生产全过程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就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系统。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中,“产业系列化”指农业与相关产业联合经营,是农业产业化最主要的外部特征;“社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范畴特征;“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最核心、最本质的内部特征;而“发展过程”则强调了它的动态特征。

2.5 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理论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最广泛的范围研究生态和经济的结合,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

简言之,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2.6 现代农业理论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入。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却分别为世界的30%和26%;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这表明,仅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增长,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已成为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而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集约经营、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等方面的潜力,使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邓州杨树经济发展现状

邓州市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同时又是河南省5个扩权县市之一,邓州下辖28个乡镇办区,578个行政村,总人口153.7万,耕地面积240万亩,东西长67公里,南北长68.5公里,总面积2369.6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北亚热带半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杨树经济发展呈现出机遇与困难并存的局面。

3.1 杨树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邓州杨树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自发性零星种植阶段,小规模实验性种植阶段和大规模大面积推广种植阶段。

3.1.1 自发性零星种植阶段

2003年以前,邓州杨树种植基本上处于群众自发性零星种植状态。根据历史的种植传统,人们在沟、路、渠边,房前屋后种植传统品种杨树,杨树的主要用途是普通房屋建筑用材、简易家俱用材以及燃烧木材。因此,杨树种植零散,管理落后,木材以自用为主,进入市场流通的量很小。

3.1.2 小规模实验性种植阶段

2003年以后,随着当地政府的号召和市场效益的显现,一部分人先机行动起来,承包荒山、荒坡、荒滩,开始了小规模的杨树种植,但由于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土地经营管理体制束缚,杨树的规模化种植尚处在摸索、探索阶段。政策的模糊不清,使人们还有各种疑虑,但市场的光明前景已经让一部分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3.1.3 大规模大面积的推广种植阶段

2005年随着国家惠林政策细则的相继出台和惠林资金的到位,邓州市委、市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地方性文件,大力支持杨树营林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调整土地经营权、林产所有权等传统观念和模式,财政划拨大量配套资金,强力支持林业经济发展,在市场效益强烈突出的比较下,邓州杨树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林业产权的明晰化和配套政策资金的支持,规模化经营种植户大批涌现,市乡规模化育苗面积迅速扩大,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参与到杨树经济发展热潮中,一大批农民经过培训,学习实践,掌握了杨树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学会了杨树林间管理和林下经济经营,并成为拥有市场意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新型农民,木材加工企业数量及规模也迅速扩大,邓州杨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2 杨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从2004年开始,邓州市委、市政府立足邓州土地面积大,土壤肥沃,气候、雨量适宜杨树发展和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宜劳动密集型的杨树加工业生存发展的实际,在认真分析邓州林业的历史和现状、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科学决策,把植树造林、培育经济增长点、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系统的富民工程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杨树经济”的意见》、《关于推进邓州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三抓、三创”的意见》和《关于做好“空心村”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措施,强力推进邓州市杨树营林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为“杨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政策支持。

3.2.1 营林业发展情况

目前,邓州市营林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特别是通道绿化成效显著,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仅08年,全市完成通道绿化500公里,境内国道、省道及主要县乡公路绿化率达95%以上,铁路及渠河两侧也部分进行绿化。这些绿化带已成为一道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致富线。在林业项目建设上也硕果累累,先后向上争取到不少林业项目,长防林工程资金200多万元,造林5000多亩,退耕还林资金450万元,营造片林3万亩,利用外资实施的造林项目持续投资1500万元,将完成造林2万余亩,协议项目的日元贷款投资达1131万元,为邓州营林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邓州杨树种植面积已达60万亩,累计新造林面积达50多万亩,四旁植树近百万株,道路绿化1000多公里,农田林网控制面积200多万亩,林网控制率近90%,全市林木覆盖率达16.8%,活立木蓄积量1357万立方米,其中,小径材1153万立方米,中径材136万立方米,大径材68万立方米,杨树占全部林木总量的94%。

3.2.2 木材加工业发展情况

邓州现有木材加工企业160家,个体木材加工业1500多户,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和公路两侧。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2家,全市木材加工业年耗原木50万立方米,其中,本地20万立方米,外地30万立方米。目前现有的木材加工企业中,生产各类多层板的企业56家,旋切芯板的有1000多家,全市加工各类木制品达42万立方米,产品畅销广东、浙江、沈阳、上海、武汉等省市,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木材加工业总产值近20亿元,从业人员1万多人。木材加工业增加值占邓州市工业增加值的11.5%,全市林板一体化的杨树产业已初现雏形。

4.邓州杨树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行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S指企业(行业)内部的优势(Strengahs),W指企业(行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指企业(行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指企业(行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通过SWOT方法进行分析使我们更加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邓州杨树经济的现实情况,清醒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发展障碍,针对问题,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措施,明确努力方向,为促进邓州杨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而努力探索。

4.1 优势(Strongths)

邓州杨树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优越的地理优势,适宜杨树经济发展的地域资源丰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

4.1.1 优越的地理优势,有利于杨树经济发展

邓州优越的地理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适中。邓州地处豫西南,南阳盆地西南沿,使河南的西南门户,地理座标是北纬32°22′11″-33°00′00″,东经111°37′40″-112°20′26″。东邻卧龙、新野,北连镇平,西靠淅川、内乡,南接湖北襄樊、老河口市相邻,处于郑州、武汉、西安经济大三角中心和南阳、襄樊、老河口经济小三角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适中,有利于促进商品、信息、物流的集散和融通,加快经济优势的有效整合。二是气候条件适宜。邓州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北亚热带半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合南北多种植物生长,尤其适宜杨树生长,在全国划分的五类区域中,邓州属于V区(长江中下游区),各种生长量指标远远超过其它四个区,而近年我市杨树生长指标又远远超过国家有关技术指标。三是交通条件便利。邓州北距南阳机场60公里,南距襄樊、老河口机场、码头约70公里,焦枝铁路纵穿全境,多条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干线四通八达,位置优越,十分便利。

4.1.2 适宜杨树经济发展的地域资源丰富

发展杨树经济,不仅可以成为一个产业,而且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它涉及到营林业、杨树加工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三大产业。①劳动力资源丰富。邓州是一个拥有153.7万人口的县级农业大市,土地面积为340万亩,耕地面积240万亩,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中早期阶段。邓州的自身发展优势在于“人”,即劳动力资源丰富;营林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营林业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邓州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营林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②宜林的土地资源丰富。邓州市土地总面积为340万亩,耕地面积为240万亩。除去低产田,仍有近100万亩的村镇及其它用地,这是邓州大力发展杨树经济的潜力所在,也是培育发展杨树经济支柱产业的优势。据不完全调查,邓州现有宜林地20万亩,其中荒岗、荒山、荒沟13.2万亩,荒滩2.5万亩,四旁隙地7.6万亩,宜林网耕地折合林地7.2万亩,适宜林粮间作面积0.7万亩,再加上未绿化市、乡、村通道、渠等,总面积达60多万亩,全部造林后林木总株数可达6600万株,人均45株,覆盖率可提高到15%以上,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培育并发展壮大杨树经济支柱产业是没有问题的。邓州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随着工程的全面开工,围绕渠首水源地保护,国家将启动水源地生态林建设、干渠防护林建设等林业工程。邓州有丹江水库汇水区4.4万亩,干渠流经西北部四乡镇38.4公里,需人工造林、封山育林6万亩。由于邓州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将成为这些项目的重点实施区域。③水利资源丰富。邓州属长江流域汉水系,境内湍、刁、赵、严、排等河流呈扇形布局,向南经白河汇入汉水。南部有引丹灌区,自西向东穿越14个乡镇。其余还有24条小河,流域面积为29平方公里。邓州是亚洲最大水库、南水北调中线线工程渠首丹江水库所在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邓州4个乡镇,工程建成后,可为邓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④适宜杨树生长的气候资源丰富。邓州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北亚热带半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合南北多种植物生长,在植被上明显表现出南北过渡地带的自然生态特色。年平均气温15.2℃,≥10℃的活动积温为4934.9℃,无霜期229天,年均降雨量为745mm,降雨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7、8月,占年降雨量的43.2%。雨热同期,无霜期长。这种气候特征非常适合杨树等多种林木生长,近年来推出的速生杨品种,如中林46、2001、2025,欧美杨107、108等经过在邓州试验表现良好,年均粗生长可达3-4厘米,高生长达2-3米,三年生中林46胸径可达18cm,树高可达17m,大面积成片造林,无论是46杨还是107杨,生长都十分迅速。按照有关速生丰产林指标,国家林业局把全国适宜发展地划分为五个大区,邓州市属于V区(长江中下游区),V区的各种生长量指标远远超过其它四个区,而近年我市杨树生长指标又远远超过国家有关技术指标。

4.1.3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杨树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2004年开始,邓州市委、市政府立足邓州土地面积大,土壤肥沃,气候、雨量适宜杨树发展和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宜劳动密集型的杨树加工业生存发展的实际,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林业经济发展这一重要政策机遇,抓住难得的市场发展机遇,即社会对林产品的极大需求,抓住农业结构调整为林业大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在认真分析邓州林业的历史和现状、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借助良好的机遇,科学决策,把植树造林、培育经济增长点、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系统的富民工程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杨树经济”的意见》、《关于推进邓州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三抓、三创”的意见》和《关于做好“空心村”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为“杨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政策支持,使邓州林业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使木材加工企业的数量及规模也迅速扩大。为形成和发展壮大邓州杨树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在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森林覆盖率以年平均超过1.5%的速度递增,林地面积总量迅猛扩张,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参与林业、建设林业的大环境、大气候正在形成,全市林业建设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3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