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移民乡亲满意——邓州市妥善安置淅川库区移民工作侧记
邓州网讯【核心提示】2011年9月26日,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姚龙其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充分肯定了邓州市自开展移民安置工作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尤其是移民安置乡镇广大干部群众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中央、省、市下达的移民安置任务,各项工作居全省前列。会议要求认真总结全市移民安置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一批邓州市移民工作先进事迹。2011年9月29日,南阳市隆重召开会议对移民迁安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随着库区移民迁安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姚龙其书记立足邓州新起点、着眼中原经济区建设大目标,**远瞩、满怀豪情地说:“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省直管县(市)的确立,给邓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将立足机遇,发扬移民安置工作的实干精神,通过‘干’来进一步改变作风,树立形象,促进发展,早日把邓州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南阳新型城镇化体系中的副中心城市和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笔者采取侧记的手法,从多个方面和不同角度回顾了邓州市妥善安置库区移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讴歌邓州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为邓州建设发展助力增辉。感恩回报
2011年8月21日,邓州市夏集乡孙沟村移民新村披着节日的盛装,彩旗招展、人头攒动,一派喜气。高大的彩虹桥上,书写着一行醒目大字:热烈欢迎移民乡亲入住新家。一辆辆移民大巴车徐徐开来,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鞭炮响起来,锣鼓敲起来,舞蹈跳起来,无数双手挥舞起来,古道热肠的邓州人民以最朴实、最喜庆的方式迎接最后一批库区移民喜迁新居。欢腾的场面令无数人喜不自抑,禁不住流下了热泪。在邓州,像孙沟村这样热烈隆重的欢迎仪式,一直延续到了8月25日。天天都是移民乔迁的好日子,天天都有激荡人心、催人泪下的故事发生。蓝天和大地镌刻着一个永载史册的历史时刻,笑容和喜泪诉说着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至此,历时两年余的邓州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宣告胜利结束。河南省委提出的库区大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顺利变为现实,成为一个在中原大地上演的人间奇迹,让中国自豪,令世界瞩目。一代伟人毛泽东亲手绘制的雄伟蓝图终得实现。
1952年10月的一天,毛泽东主席站在黄河岸上,天高云淡,长风**,目送滚滚东去的古铜色波涛,对身边的水利专家说:“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吧?”1956年,毛主席亲手描绘出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前景。1958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立项,毛泽东以他独有的宏大气势说,这个工程要“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联系起来。”自此,中国人民正式拉开了建立“三峡大坝”实战演习的序幕,湖北、河南两省17个县10万民工以部队模式建制,挑着干粮和工具汇集丹江口工地,靠着粗糙的双手兴建丹江口大坝。素有“小太平洋”之称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像一颗巨大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河南、湖北两省交界的万山丛中。这正是为京津冀精心准备的一湖清水。20世纪七十年代,丹江口大坝竣工蓄水后,河南省南阳地区修建了引丹灌溉工程,从淅川县的一个小镇——陶岔(原属邓州,后划归淅川,亦即现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地),引水灌溉农田。仅邓州市,依靠引丹灌溉工程就有11个乡镇受益,有效灌溉面积120余万亩。清澈的丹江水汩汩流来,滋润着广袤的田野。而今天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是把丹江水库的水从渠首陶岔开一个口子,经中原,穿黄河,直送京畿,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世界上迄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库区大规模移民搬迁工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性基础工作。按照规划,丹江口库区共需动迁安置移民33万余人,仅河南淅川县就有16.2万人。针对丹江口库区移民强烈要求尽快搬迁的呼声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提出的中线工程2014年实现通水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顶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国际经济压力,克服重重困难,统一全省人民的坚定意志,制定了移民迁安工程“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分两批完成16.2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移民试点搬迁0.8万人,第一批搬迁6.5万人,第二批搬迁8.9万人。移民安置区涉及河南省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其中南阳市内安置9.9万人,涉及7个县市区。邓州市就是这7个县市区之一,需要安置淅川移民2.8万人,涉及20个乡镇。事实上,邓州市成功安置淅川县库区第一批移民2486户10840人,第二批移民4663户18487人,加上移民试点期间搬迁安置1018人,共安置移民30345人,承担了全省近五分之一、全南阳市近三分之一的任务,远远超过了最初规划数。
为了这个功在当代、泽披千秋的世纪大工程,库区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国家,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移民迁安是整个调水工程中的攻坚战,是邓州人民为国分忧、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邓州人民满怀感恩之心,回报于有恩于国家的淅川移民的一份神圣和光荣。
时任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的刘朝瑞满怀激情地说:“各级党委、政府要对移民工作高度重视,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把最肥的土地给移民,把移民安置在交通发达、经济基础好的地方,把当前的移民新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争取一次规划、一步到位,将移民新村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把移民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结合起来,发挥政策集成效益,使移民群众从搬迁安置中受益,尽快稳定下来,并跨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倾全市之力、全民之智,确保让移民亲人‘迁得出、留得住、安下心、能致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邓州市170万人民腾出最肥沃的土地,修建最好的道路,盖起最漂亮的学校,建成最美丽的移民新村,怀着感恩的心,用无私和真诚述说着一段人间佳话。
2009年9月1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邓州市第一批移民安置工作正式启动。首批移民安置涉及构林、张楼、汲滩、林扒、孟楼等8个乡镇,安排13个安置点,安置移民10840人。邓州市大员上前、干群联动,上下倾力,高标准、高质量加快移民安置点建设。而在第一批移民安置工作全线启动之前的2009年3月份,邓州市已在号称豫西南门户——孟楼镇,先行开展了首批试点移民安置工作,为大规模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2009年7月,赤日当空,酷暑连天。在邓州市孟楼镇张义岗移民新村施工工地上,笔者看到了一幅感人的劳动场面:一条临时运输路上,运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的车辆陷进了泥潭。一百多名当地村民自发上前,背上背、怀中抱、肩上扛,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中跋涉,头顶烈日,浑身洒汗,却没有丝毫的怨言。笔者上前一问,方知是移民房的屋顶正在浇筑,建材运不进来,工地马上要停工。附近的老百姓怕影响房屋质量,怕耽误了工期,怕延误了移民搬迁的好日子,二话不说就上去帮忙。
一个曾经参加过修建丹江口水库的邓州老大爷笑呵呵地说:“从1959年第一声轰山炮开始到今天五十年来,为建设丹江口水库,在国力贫弱生活艰辛的年代,邓州数万名建设者高喊着‘丹江不北流,誓死不回头’的口号,不分昼夜奋战在工地上,我们自带口粮铺盖,喝的是泥巴水,吃的是红薯干,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油毛毡。开山铺路,炸石运料,拦江筑坝,一切都靠人海战术,靠我们的血肉之躯,愚公移山,人拉肩扛。成千上万个家庭都是‘全家老小齐上阵,妻子送郎上战场’。今天,为了让移民乡亲尽快住上好房子,我们就再来个‘愚公移山,人拉肩扛’!不说别的,就冲着邓州人喝了几十年丹江水这份情,也要把淅川移民安置好。一句话:一切为了移民乡亲!”
当年,数万计的邓州儿女把青春和汗水贡献给了丹江口水库,有很多建设者甚至把最宝贵的生命都献出来了。淅川人民也不含糊,为了丹江口扩大库区要求,付出了几代人的巨大牺牲。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那些艰难而贫困的岁月,淅川人民曾先后向青海、湖北移民近20万人。在风雪弥漫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砂砾遍地,荒无人烟,‘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在湖北大柴湖境内,移民们看到的是一望无际遮天蔽日的芦苇荡、泥水横流的沼泽地。进了用芦苇秆支起的‘新家’,屋里堆放着150块垒灶砖和30斤柴草——这是当地给移民发放的唯一实物。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放在地上的鞋子已被水冲跑,疯长的芦苇秆不久就穿床而出,井里的水烧开后,壶底沉淀着厚厚一层暗红色的锈沫子……如今已今非昔比,新时期新移民再不会有那样的苦寒了。
在工地上监工的一位淅川移民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老移民们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们这一代淅川移民真是太幸运了,党和政府为移民安置,政策好、补贴高,邓州人民又修路、又建房,像亲人一样接纳我们,我们怎么能不打心眼里高兴?一句话: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邓州人民。”
当问起对移民房屋质量是否满意时,移民代表笑呵呵地说:“放心,放心。你瞅瞅,大伙儿身背肩扛头顶烈日战酷暑,为的就是保证浇筑质量,市乡领导守在工地上寸步不离,还有工程监督员、质检员严格把关,俺一百二十个放心!”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要求,移民迁安工作要保证工程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工程建设,促进造福百姓。邓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刘树华在移民新村建设工作中强调:移民安置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是第一责任人,对移民新村建设工作的质量、安全、进度负主要责任;有关市直单位要严格按照市移民安置指挥部规定的职责履行,既要独立工作,又要与乡镇搞好配合;施工企业必须承担施工的全部责任,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要把工程质量作为基础、作为前提、作为核心、作为保障。
邓州人民把感恩的心献给有恩于国家的库区人民,按照卢展工书记的指示和刘树华市长的要求,在移民新村建设中,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原则,建立“政府监管、公司监理、企业自控、迁安组织监督、移民参与”的五级质量监管体系,高标准规划、公开招标选择施工队,高标准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成立包括市政府代表、搬迁移民的主管部门代表和移民代表参加的“移民理事会”;组织老干部组成移民工程质量巡回监督组;实行移民代表、工程质检人员、监理和移民点指挥部成员监督负责、联签会审的办法严把验收关;坚持定期督导检查,兑现奖惩;结合施工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质量控制措施,严把招标投标关、市场准入关、材料进场关、监测检验关、竣工验收关等“五道关口”;严格按照“四靠近”原则(即靠近城区、靠近集镇、靠近产业集聚区、靠近主要交通道路),将安置点选定在交通便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确保最大限度地满足移民在安置地安居乐业。在邓州市人民政府刘树华市长亲自指挥督导下,围绕孟楼张义岗移民新村建设,全市派出26个乡镇办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同时入村支援修路、修厕,完善各种配套设施;督导水利、电业、通信、有线电视、文化、教育、卫生、林业等各有关部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强化实施对移民新村全方位建设运作,确保把移民新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无数名干部群众,克服高温和雨季造成的种种困难,挥洒汗水、热情和真诚,终于使邓州市移民试点新村建设如期完工交付使用。2009年8月25日,试点新村迎来了1018名尊贵的淅川移民乡亲。
在邓州,移民新村基础设施高标准配套,水泥主次干道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水电、照明、有线电视网线、电话线配送到户,建成了高标准新村村部、学校、小超市、游园、图书室、文化茶馆等各种设施,正在稳步实现卢展工提出的“两保两促”要求。移民新村成了邓州新农村建设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
“把群众当父母,视移民为亲人。”
“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一切。”
这两句话是邓州所有移民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为了换取移民乡亲的满意,邓州市广大干部群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写下了无数的感人篇章!
2010年7月2日下午,赤日炎炎,酷暑难耐。邓州市汲滩镇人大主席贾其斌在元庄吴田移民点工地上接到了姐姐哭着打来的电话:“其斌,移民工地上有你的魂,现在妈在我家去世了,你来不来、管不管?”贾其斌接到电话早已泪流满面。他的心里像打翻的五味瓶,苦辣酸甜咸味味俱全。
贾其斌幼年丧父,仅有姐弟二人,靠母亲纺花卖线读完大学。而贾母已经85岁高龄,双目失明13年,确实需要儿子在身边照料。去年,移民迁安工程开始后,贾其斌被任命为汲滩镇移民工地副指挥长。移民工作任务重、难题多,时间性强,从去年春开始,他和领导同志们一起,从移民用地、绘图、选址、建房到修路、架桥、打井、架电等重点工作,工地、淅川两地跑,解决工程施工和移民对接等疙瘩问题。他无法照料母亲,便将母亲送到远在张村镇的姐姐家。
7月2日早晨,母亲病情加重,姐姐把她送往医院抢救,贾其斌匆忙赶到医院,母亲喊着儿子的名字,死死地拉住儿子的手放在胸前哭道:“斌儿,你甭离开我!”贾其斌不忍心离去,在同母亲相守的半日里,手里的电话一个劲儿地响,母亲说:“孩儿啊,你是党员,妈知道你的为人,工地上忙,你快去吧,妈不拖累你。”贾其斌没有告诉母亲,昨天的“七一”建党节庆祝会上,他和同事们站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下定决心干好移民工作的事情;也没有告诉母亲,现在已经进入移民搬迁的倒计时,全镇的干部群众都在为移民的事情奔忙。但是,通情达理的老母亲知道一个普通党员干部身上的职责,明白孰重孰轻的道理,没有给儿子“拉后腿”。贾其斌理解地看了母亲一眼,噙着眼泪急忙离去了。
孰料,**这次一别竟成永诀!
7月3日贾母亲遗体停放在邓州市殡仪馆。火化前,贾其斌长跪在母亲的棂前泪流不止:“妈妈啊,为了移民工程,为了让移民乡亲满意,儿子不能离开工地啊!请妈妈原谅儿子的不孝。”7月4日葬完母亲,贾其斌又出现在移民工地上……
在邓州所有的移民安置地,像贾其斌这样的好干部真是太多了。市文化局局长闫富传作为市下派的移民干部,一人分包了孟楼、构林、陶营、高集、白牛、张楼等6个乡镇的移民工作,哪里有了情况就奔向哪里,哪里有了问题就上前协调解决,自移民试点建设开始,闫富传一连数月奔走在所包乡镇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形,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林扒镇副镇长赵传贤在移民工地上心脏病突然复发昏倒在地,在当地一家小诊所里输液,一边吃着药片一边指挥移民工作;刘集镇武装部长郭合运连续10天守在移民点,一天吃不到两顿热饭,老胃病复发又生了心绞疼病,疼起来浑身出冷汗,但他仍然坚持工作一步不曾离开;张楼乡副书记孙逊为移民调整土地,连续奔走6个行政村420多户群众做思想工作,活活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接替孙逊做移民工作的乡干部张松林患有胰腺炎和脑血管病,家人哭着劝他不要干这个“搭赔性命”的工作了,张松林却抛开妻儿老小,头也不回就去了移民工地;构林镇移民干部贺国霞为解决移民调地纠纷,挨骂受气,忍辱负重,像山一样沉重的工作压力压得他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由于移民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许多移民干部常常带病工作,星期天、节假日也很少休息,移民工作最紧张时,个个晒得掉了几层皮,没人说病,没人请假,白天满身汗,夜晚连轴转,换洗衣裳都没空回家拿,家人说他们像“疯子”、“野人”。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移民工地上,不求一分钱的酬劳补助,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甚至献出了最可宝贵的生命,但求尽快让移民乡亲早日搬迁。
与其说移民安置是一项艰苦劳累的工作,不如说它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特殊战役。在这场持久性的战役中,广大移民干部不怕吃苦,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计个人得失,用拳拳赤子之心诠释着“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奉献感恩的心,抛洒无尽的汗水,换得了移民乡亲的满意,实现了第一批移民顺利搬迁。
2010年7月13日,邓州市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工作正式启动,分13批次搬迁,8月30日圆满结束。在短短的月余之内,邓州市共出动工作人员1500人次、动用车辆1900车次、救护车60车次。在市搬迁总指挥部统一领导下,两个搬迁迎接工作队、一个搬迁协调工作组、10个搬迁服务工作组、13个由处级以上领导组成的搬迁分指挥部、由2486名干部职工组成的包户工作组、市四大家领导和移民乡镇党委政府主要干部,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全部上阵为移民集中服务。
移民乡亲为新家而高兴的同时,更为得到妥善安置和悉心关怀而感动。不管哪一批移民搬迁,邓州市都积极做好迁安两地协商工作,落实组织领导、搬迁力量、交通运输、治安保卫、医疗卫生、供电安全、饮食供应、临时生活、学生入学、结对帮扶等“十项保障措施”,在搬迁批次确定上,细化到户、到人、到天,接车、装车、发车时间精确到时、到刻。把每个移民、每户移民财产落实到车号、座号,确保移民不漏一人、移民物品不落一件,确保移民财产不受任何损失。
2010年11月21日,河南省政府在邓州市召开全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新村建设现场会,副省长刘满仓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强调,要认真学习借鉴邓州移民迁安工作先进经验,全速推进第二批移民新村建设进度。
解决难题
2010年9月6日,邓州市夏集乡苏家村村部里正在召开一个特别会议。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齐集一起,研究为移民筹地问题。起初,有一些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不同意,自己村里的耕地本来就很紧张,人均不足1.5亩,现在需要拿出0.3亩的耕地给移民,是“从饿汉嘴里掏口粮”。负责移民安置工作的乡移民副书记、移民副乡长苦口婆心做工作,就是做不通。
恰在这时,邓州市副市长赵显三来调研移民安置工作,在这个筹地会议上,赵显三介绍了中线工程的历史作用,介绍了邓州各地移民安置工作的做法和进度,也掏心窝子说出了为移民筹集土地的困难和乡亲们不愿意拿出自己“口粮”的内心感受,让乡亲们来一个“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一席话下来,一个村民代表痛快地说:“赵市长,俺们彻底听明白了,为了南水北调,淅川县有13.1万亩耕地将沉入水下,涉及11个乡镇、1276个自然村,需动员16万人搬迁,占全县人口1/4以上。看看人家做出的牺牲,咱这点牺牲算得了啥?移民舍故土来到咱这儿,总不能让人家没地种没饭吃吧,来了就是一家人。俺们愿意拿出最好的地均给移民乡亲!”
妥善解决移民土地问题,是移民安置工作中的一项难题。新世纪初,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和他的同事们,多次深入基层对移民情况进行调研,历史上移民工作的种种不足和教训令他久久不能平静。以往实行的远地搬迁,给移民造成的文化断裂、语言不通、生活习性长期不易融合,引起他高度的注意和深思。2004年,河南省委出于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爱,毅然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无论有多少困难,这次南阳大移民全部在河南省内安置。李克强和后任几位省委领导还坚定地提出,要认真践行**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做好移民迁安工作。
邓州市副市长赵显三介绍说,这次大移民,邓州接纳安置3万余名移民,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按规定,移民每人配给1.4亩耕地。现在,农村土地一包30年,都在农民手里,尽管国家以每亩地2万余元进行补贴,但现在的土地多值钱啊!我们必须做大量的动员工作,才能说服本地农民让出土地。而且,为调出1亩耕地,大体上要轮转调整15亩才能划出来,3万多移民需要划出45000多亩地,涉及的村民和轮转的土地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为了让移民安居乐业,脱贫致富,我们还要多方为他们开拓从业门路,这对本地群众来说,就有个争资源争岗位的问题,可以说“迁出地是痛一阵子,迁入地是痛一辈子”。各地原住民经过移民干部反复的思想工作,最终把最肥沃的土地均给了移民,完全保证了上级下达的移民土地指标。
………
2009年12月2日,有网友在网上留言:邓州市在移民村建设招投标中有欺骗行为。
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成调查组介入调查,及时澄清了事实。原来是一场误会,网友不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邓州市委在网上对网友做了回复,及时解除了留言网友的疑虑。
这件事引起了邓州市高度重视,通过市政务公开栏、市纪委电子屏幕、政府网站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对移民迁安工作进行公示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此后,又有网民在书记市长网上留言板上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途径邓州市某乡镇,该镇占地征迁的村民没有享受到库区移民的补偿补助政策,移民房屋施工方改变施工图纸,房屋质量也存在漏水等问题。
邓州市市委立即责成有关单位调查处理,并及时在网上做了回复。针对本市“移民”为什么不能享受库区移民安置补偿补助标准问题,邓州市通过网络和其他各种宣传渠道向广大群众宣传国家移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针对施工单位改变图纸问题,通过对后靠点居民建房款下拨渠道、采取自建或联建的建房方式、居民与施工队签订合同等方面的调查,向网民澄清事实;针对房屋质量问题,市南水北调中线办和当地乡镇人民政府采取得力措施,责令并监督施工单位限时进行技术处理。同时,市委市政府健全完善了多渠道宣传机制和严格监督机制,保障移民政策宣传不走样、执行不走样。
针对搬迁移民多、涉及移民乡镇多、移民新村多的“三多”情况,邓州市纪委把可能发生的移民信访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做到先期评估、先期预防、先期化解,从源头上减少信访稳定问题的发生。对移民村发生的信访问题直查快办,对移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积极进行协调解决。都司镇蒿溪村移民群众反映该村群众搬迁人均2000元奖励没有发放。市纪委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调查处理,两天内就把该款发放到移民手中,从源头上减少了可能发生的信访问题。林扒镇郭家营移民村群众反映村支书郭某贪污移民建房款等问题,市纪委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成了由市纪委牵头,审计局、移民局、镇纪委参加的联合调查组,问题很快查清,郭某受到了免职处理。上访群众对处理结果满意,停访息诉。张楼乡南王营移民村群众反映村支书杨某虚报假移民,冒领生猪、林地补偿款等问题,市纪委组织**、公安局等单位成立联合调查组,多次深入淅川县有关部门及张楼乡南王营村进行调查,最终查清了杨某弄虚作假的事实,杨某受到了应有处理。
………
“移民经费是带电的高压线。”这句话是移民安置工程中的一句行内话,也是一句社会热门话题。
在南阳市干部动员大会上,南阳市副市长崔军曾经发了狠话:“谁要敢乱动移民经费一分钱,就剁了他的手指头!”时任南阳市市委书记的黄兴维目光凌厉,摆摆手说:“轻了!移民经费是带电的高压线,谁敢乱动就要他的命!”全场肃然。不是震恐,而是感动。
时任南阳市市长的穆为民上午走马上任,下午就跑到移民村调研,他对移民指挥部的干部们说:“大战之前必须严肃党纪国法:如果移民工作出了问题,查不出来是你的责任,查出来不处理是我的责任!”
邓州市市长刘树华在视察移民工程中多次强调:“要确保‘三个安全’。一是工程安全。移民房舍建筑确保高水平、高质量,绝不能留下丝毫的隐患,绝不能留下任何遗憾。二是资金安全。资金划拨和使用要严格程序,必须加强资金管理和资金流动过程的监督,决不能在资金上出任何问题。三是干部安全。绝对不能工程建起来了,却有一些人‘倒’下去了。否则的话,怎么向社会交代、向移民交代、向国家交代?”
责任!责任驱使着广大干部群众严格执行移民政策,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移民搬迁工作纪律,工作行为严格遵守移民安置实施办法,按程序划拨、使用移民资金,实行阳光操作。财政保障跟得上,审计部门跟得上,纪检监察跟得上,效能监察跟得上,确保移民资金一分钱不浪费,一分钱都要用到刀刃上。
据统计,国家累计拨入邓州市南水北调征地移民资金13.42亿元,其中:农村移民安置支出6176万元,税费支出1036万元,工业企业迁建支出29.3万元,其他费用支出369.5万元,预支各移民乡镇106372万元。2011年4月,邓州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征迁资金进行认真自查自纠,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对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迁安资金进行专项审计,没有发现任何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由于邓州市建立健全完善的移民资金计划、划拨、使用、监督、公示机制,责任到人,规范操作,有效保证了移民资金安全运行和移民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2011年3月,南阳市政府拿出2933万元以奖代补的形式,重奖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新村工程建设争先创优竞赛活动第一阶段先进单位,鼓励7个安置县市区加快建设进度,奋力建设一流工程、精品工程和移民群众放心工程。邓州市因成绩突出而获奖954万元,约占奖额的三分之一。
移民安置工作中的难题,还不仅仅这些。移民乡亲的思想疙瘩,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多的爱心去开启。
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有3000多人,按规划迁往邓州市。动员工作开始以后,西岭村来邓州对接,少数阻挠移民搬迁的人员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群众,堵塞公路,阻断交通,围堵乡政府,谩骂乡政府工作人员,将该乡政府工作人员强制在西岭公路边在太阳下暴晒等等违法事件。事情发生以后,在南阳市人民政府帮助下,淅川县、邓州市两地花费巨大努力和耐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终于化解了矛盾,实现了平安和谐搬迁。
为西岭村这样一个移民大村找到一个条件大体相同的安置地,并划拨出5000余亩耕地是很不容易的。加之干渠占地、取土占地,本市移民后靠点建设,移民新村长远规划建设等等,邓州市的土地资源已经非常吃紧。邓州市统筹考虑,将西岭村移民安排在地广人少的乡镇,一次性实现移民大村整体搬迁。但是西岭村群众不是理智地去选择、去对接,少数人对安置点不满意,不断鼓动村民上访告状要求改换,在少数人煽动下,部分村民严重违犯国家规划,提出不到邓州,要搬迁到南阳市宛城区。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移民规划”是铁打不能动的。此口一开,攀比之风势必陡长,移民工作将全线崩溃。邓州市已经没有其它安置容量,在现有条件下,邓州市毅然向西岭村移民表态:一定给移民调整最好的土地,提供最便利的交通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移民乡亲的愿望。
为了化解矛盾、妥善安置,邓州市紧急动员,将赵集镇、腰店乡、高集乡三个居民点给西岭村移民选择。同时,组成10个工作组,抽调政治觉悟特别高、协调能力特别强、善做群众工作的中层以上干部包户对接,每名包户干部从进驻之日开始后,与本单位工作脱钩,实施“一对一”帮扶,与移民乡亲交朋友,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相牵,全力服务帮助移民解决实际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地干部耐心细致的工作下,西岭村群众顺利来邓州对接,并欣然接受了邓州人民的真诚邀请。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邓州市有关职能部门为移民现场解决问题196件,为移民提供政策、法律、民事咨询2600余次,有效解决了移民安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幸福移民、和谐移民铺平了道路。
双喜临门
望故乡,青山绿水渐远去;
入新居,欢声笑语扑面来。
2011年5月5日,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库区第二批移民搬迁启动仪式在邓州市腰店乡西岭移民新村举行。当日下午2时许,西岭村首批147户693名移民登上来到他们的新家——邓州市腰店乡西岭移民新村。而让移民乡亲感动的是,出席上午淅川县欢送仪式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蒋旭光、河南省移民指挥部副指挥长何东成、河南省移民办主任王树山等领导与刚刚赶来的副省长刘满仓和邓州市四大家领导,在邓州新家又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当上级领导向移民每人发放2000元安家费和金钥匙时,台下的移民们再次激动落泪。
欢迎仪式结束之后,移民们终于进了自己盼望已久的新家。88岁的移民李荣敏在儿孙的搀扶下走进了一个二层小楼。当她得知这就是她的新家,且包户干部早已帮助她准备好了鸡蛋、面粉等生活用品时,顿时乐开了花。老人里里外外把新家看了个遍,流着眼泪说:“还是新家好!”
几小时以前,刚刚经历了四邻八村亲朋好友的沉重的离别,而今却又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迎来了四邻八村的新乡亲。移民许国勤感慨地说:“故土难离,乡情难忘。160辆汽车绵延20余公里,浩浩荡荡驶向移民新家。车队行至淅川县城,十里长街,早已人山人海。锣鼓敲起来,狮子舞起来,乡亲们使劲挥舞着手向亲人道别。红色条幅上写的是:同饮一湖丹江水,永远都是一家人。现在到了新家,新天新地新面貌,既新鲜又幸福。”
移民乡亲赵爱华把新家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双眼湿润:“老家5间烂房子,俺做梦也没想到还能住上漂亮的小洋楼!”
移民姚永安面对新居,欣然道出了自家的规划“蓝图”:“我准备办个养殖场。”姚永安目前经营一家小型超市,之前曾学习过两年的养殖技术,等稳定下来,他准备养鸡、养蛇、养水貂,在这里大干一番。这话道出了移民乡亲对新家的感受和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宽阔平展的水泥马路,一排排米**的小洋楼,宽敞鲜亮的独家小院,室内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村中幼儿园、小学、文化中心、水厂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美好的生活画卷在移民眼前渐次铺开。
河南省第二批移民8.9万人,相当于试点移民和第一批移民人数的8倍和1.4倍,占总动迁人数的55%;但搬迁时间只有4个月,扣除雨季等因素的影响,真正有效时间不足3个月,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月就要搬迁近3万人。
南阳市市委书记李文慧,2011年5月29日,上任伊始,就带领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深入邓州移民新村考察调研,要求邓州人民一如既往地奉献精力、智慧、本领和爱心,确保8月31日前顺利完成移民集中搬迁任务。
时间就是命令,邓州市更加加快了工作节奏,分工更加细致,服务更加周到。为了确保和谐、平安、顺利搬迁,在这次大搬迁中,一个移民至少配有3名帮扶人员为其提供搬迁服务;移民乘坐的每辆客车上,都有一名随车人员和一名医护工作者;在车队所经的各个重要路口,都有**指挥;在搬迁途中的每个休息点,移民乡亲都能够欣赏到市文化局组织的精彩的文艺演出;沿路的村民自发买来水果、饮料和毛巾,争相送到移民车上……
一批批移民迁入了新家。看着移民乡亲高兴的场面,邓州市移民干部心中真是既兴奋又满足。多日的辛劳和汗水没有白费,只要移民乡亲满意,就是对他们最高级别的奖励。
………
好事成双。
2011年5月4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的河南省南阳市为丹江口库区移民举行了主题为“迁安两地结同心,情系移民红线牵”的“百年情缘——百对移民新人集体婚礼”活动。这次活动的百对新人均来自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市淅川县、唐河县、新野县、社旗县、邓州市、宛城区、卧龙区等7个县市区的移民新村,新人年龄从20多岁到60多岁不等。舞台上的100对“移民新人”喜结连理,台下千余干部群众见证了这一庄严时刻。
随着悦耳的《结婚进行曲》缓缓响起,百对移民新人依次牵手走过红地毯,登上集体婚礼的舞台。作为证婚人和主婚人的南阳市政协副主席贺国勤、南阳市人大副主任谢先峰分别走上台向百对新郎新娘宣读证婚词和主婚词。
2010年从淅川移民到邓州市小杨营乡东楼村的邹娟,通过亲友介绍,认识了同乡十字村的杨光。新娘邹娟羞涩而又大方地说:“从淅川迁过来后,都是邓州人了,从东楼到十字村不过5里地,两家挨得近,互相有个照应,以后就更稳定了。”这次,杨光和邹娟携手走上了集体婚礼的红地毯。邓州市共有24对移民新人参加了集体婚礼。在集体婚礼上,有的新婚夫妻栽下了从淅川带来的紫荆花,培下了带来的故土;有的当众宣誓,表达着迁安两地“一家人心心相连”的美好愿望,令在场的人很受感动。
南阳市移民局局长王玉献说:“移民与当地人通婚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令人惊喜!”截至目前,南阳共有401名移民与安置地的姑娘(小伙)结婚,这标志着移民乡亲们已经打开了融入安置地的一扇门,幸福的“后移民时代”指日可待。
“百对移民新人分别来自他们大多是移民男青年娶了当地媳妇,也有移民女青年嫁给当地男青年的。”南阳市移民局副局长刘贵献说:“此次活动,其意义在于鼓励、支持移民青年与迁入地青年通婚,加快移民和当地群众融合。”
移民搬迁被誉为“天下第一难”。而移民乔迁新居和喜结连理,正说明了我国完全克服了这个世界难题。移民脸上的笑容,书写着我们已经经受住了这场严峻考验,而且实现了平安搬迁、顺利搬迁、和谐搬迁、幸福搬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优质服务
随着第二批移民安置工作全面结束,邓州市的移民口号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先的“迁得出、留得住、安下心、能致富”,早已变成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迁是迁出来了,住也住下来了,能否使移民乡亲安居乐业却是最重要的。辩证地说,只有“能发展、快致富”,才能实现“留得住、安下心”。邓州市市委、政府想移民乡亲所想,急移民乡亲所急,全市总动员,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倾力为移民乡亲提供优质服务。
一场前所未有的“爱民大行动”,如同涌流着深情、温暖和关爱的热潮,在邓州大地掀起。
2011年元月24日,新年的气氛渐渐浓了起来。让试点村和第一批移民没想到的是,家家户户都得到了一份特殊的慰问品:约合150元的大米和食用油;移民新村所有的困难户、五保户、军烈属家庭从民政人员手中接过了300元的慰问金。
这是邓州市委政府开展的一项送温暖活动。新年将至时刻,邓州市从市财政筹措经费40余万元,下派2000余名市直干部登门慰问移民乡亲。全市集中三天时间,进驻各个移民乡镇、移民新村,逐户、逐人予以发放。同时,多个单位或个人也自行发起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市委老干部局、工商联为刘集镇移民新村特困户送去了15袋面粉、15床被褥;市国税局为刘集镇移民新村送去慰问金1.5万元;市药监局为都司镇移民新村送去大米120袋;南阳市发改委、团委为林扒镇移民新村特困户送去价值5000元的面粉和被子。所有的移民乡镇、行政村,移民新村附近的“老邓州”乡亲,也都为初来乍到的“新邓州”乡亲拜早年、送温暖。据统计,省、南阳市共为邓州移民下拨的送温暖资金110万元,邓州市自筹资金70余万元,为移民乡亲赠送春节慰问金或慰问品。
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金钱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份关爱和体贴。而这份朴素的关爱体贴之情,像一团团火温暖了移民的心坎。
首批试点移民乔迁新居之初,邓州市就适时而动,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帮扶活动。随着大批库区移民乡亲陆续到来,帮扶活动则更加火热。成立由文化、教育、卫生、公安、农信社、民政等单位专业人员组成的“便民服务工作小分队”,提前摸清移民子女就学、新农合、党团关系、户口等基本情况,快速高效为移民免费办理相关手续。统筹协调各乡镇有关职能部门干部包村、包户,为移民开展上门服务。移民搬迁当天,由迁入地负责逐户发放移民一周内必要的临时生活用品;第一周,迅速落实市级有关部门或乡镇干部“一对一”帮扶制度;第一个月,启动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组织按月发放过渡期生活补助;第二个月,完成移民户口、党团组织关系等有关手续接转以及身份证、户口本等有关证照的办理,帮助解决好新农合、农村低保等关乎移民乡亲切身利益的事;第三个月,帮助移民群众发展生产,拓宽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
邓州市移民局和文化局对淅川移民的历史、信仰、民风民俗、文化以及生产生活习惯等进行探脉调查,对迁入地的融合与发展等情况进行了探访,并提出了“开发式移民”的长远计谋,制定长远规划。农业局从产业结构、种植模式和地理条件等方面,帮助移民主动改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使其尽快脱贫致富。有关部门还上门征求意见和建议,与“新来人”和“本地人”牵线搭桥搞联谊,消除陌生感,增进乡情亲情,使移民乡亲尽快适应新生活,融入“新家庭”。市帮扶活动领导小组聘请科技、农业、畜牧、劳动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定点培训班,印发完备的培训材料,组成“移民培训服务宣讲团”,巡回到各乡镇分批对移民进行培训,让移民群众尽快掌握当地的生产、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学得勤劳致富一技之长。市文化局先后派出由150多名文化干部组成帮扶队,进入各个移民新村包户解决移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
目前,市帮扶活动领导小组已成功举办移民定点培训班22期,有2721户移民接受培训,有20000余名移民接受了巡回培训;市农业局已下拨1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4个移民点调整产业结构;市蔬办出台移民蔬菜种植补助方案,移民乡亲每建一个蔬菜大棚补助9000元,露天种植蔬菜每亩补助300元以上;市项目办、工业局等部门,已成功引入了针织厂、丝毯厂、制鞋厂、服装厂等4个500至1000万元的大型工业项目,全部在移民新村建厂,优先吸收转化移民劳动力。
经济帮扶固然重要,文化帮扶则更能彰显人文关怀。邓州市文化局局长闫富传深知它的重要性,召开专门会议,深入研究,及早安排,精心部署,强力实施“文化情暖移民心”系列活动。邓州市文化局投资100多万元,为全市31个移民新村每村办一个农家书屋、建造一个文化茶馆、配备一台投影仪、公演一场大戏。南阳市市长穆为民在邓州视察时,对邓州的文化帮扶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文化建设是移民新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作为新农村文化的阵地建设,是提高移民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渠道。邓州的文化茶馆建设及文化帮扶活动很有活力,对农民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穆为民热情地鼓励邓州,切实抓紧抓好文化建设的规划,继续加大移民新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切实保障广大移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好戏连台。2011年10月10日,邓州市舞台艺术送移民活动暨越调剧团流动舞台车启动仪式在裴营乡移民新村隆重举行,掀起了新一轮“文化帮扶”和“送戏下乡”高潮。“文化情暖移民心”系列活动被推向更加广泛、持久深入,必将极大地丰富和满足移民乡亲的精神生活。
为了更好地完善硬件建设、做好后期扶持工作,邓州市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千方百计争取为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编制上报了《邓州市2010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项目及预算》报告,投资380万元,规划新打农田水利机井5眼,硬化村内道路7780米,新修交通桥梁2座,新建综合小区1处。提前完成了邓州市2009年度大中型水库移民结余资金338万元,新建蓄水坝1处,修混凝土路7条,新建桥涵4座,农业库房1处,公厕4座,绿化3300平米,新建肉猪养殖场10亩,猪舍30座,发放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1720.77万元,为移民乡亲快速致富打下了牢固基础。
据悉,邓州全面贯彻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进程。在原有基础上,邓州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利用网改资金、低电压综合治理资金和自筹资金,建设新农村电气化乡镇19个,电气化行政村479个。而全市28个移民行政村31个移民安置点全部规划为电气化村,此举势必会满足移民新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改善提供良好条件。
……
邓州移民,正在新天地里吮吸着新鲜的空气,放飞着崭新的梦想。
邓州市市委书记姚龙其在移民工作中指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是一项重要而长远的系统工程。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把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项目、更多的资金、更高效的技术、更优质的服务向移民倾斜。
邓州170万人民,一定会按照姚书记的要求,把移民安置工作做得更好。邓州移民新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插上快速腾飞的翅膀,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实现更加美好的愿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