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台湾村高山族家谱
《台声》杂志2000年第12期发表《邓州有个台湾村》一文以后,一些新闻媒体纷纷派记者前往采访,一些学术团体专家学者也前往走访调研等。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庙沟河畔,有一座著名的“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高山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此屯垦定居,发展繁衍至今,已13代,42户,200余口人。尽管他们仍保留着部分台湾嘉义县阿里山土番(今高山族曹族)的生活习俗,但因始祖的墓碑、祠堂早年被毁,缺乏实物和文字根据,仅限于口头传说。
2002年10月14日,邓州市派员赴郑州向参加河洛文化会议的全国台联有关领导,汇报了“台湾村”的情况,副会长苏民生、研究室主任李廷、副部长蔡宁等领导认为,邓州发现这么大的台湾高山族家族,这么大的群体,在祖国大陆还是首例。希望认真细致地进行调研,收集挖掘有关历史文化资料,一旦有了实物或文字根据,可组团赴台湾和那里的高山族同胞认亲联系,加强民族团结。
之后,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终于在“台湾村”依那思罗十二世孙陈堂三(小学校长)家,发现了珍藏多年的《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家乘,即家谱。该家谱系依那思罗的七世孙陈道平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所编纂,为古宣纸毛笔手写,破损泛黄,不堪抖擞,距今已有135年的历史。家谱中的目录显示,其全部内容共分六大部分,遗憾的是,后两部分“列传”和“后记”尚未发现。
家谱对依那思罗的家事及本人的生平事迹记载比较详细。依那思罗善骑射,精武功,原系台湾诸罗县阿里山土番猫地干社人,其父实叮依那参加郭怀一起义,在同荷兰人作战中阵亡;他同哥哥依那吐拉于明永历辛丑(公元1661年)加入郑成功大军,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以后,哥哥又回到山社(部落),他本人留在郑军,几经周折成为部将黄廷的马夫。郑成功去世后,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加剧,黄廷将军以国家统一、民族大义为重,毅然率部归降清朝,后又奉命率部到邓州屯垦。依那思罗是年22岁,跟随黄廷到邓州屯垦定居后,就地结婚成家,遂以妻姓谐音改汉姓名陈年,所生四子及后代子孙均以陈为姓。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黄廷又奉命率邓州垦兵从施琅征服台湾。依那思罗虽在内地已有家室妻小,但始终未忘故土,总想有一天举家迁回台湾居住。所以在这次出征时,将老二、老三两个儿子带回台湾加入土番山社,待他日后告老还乡时再举家搬迁。不料在这次征服台湾后,他又随黄廷班师回邓,自此再无回故岛的机会,仍携妻带小和其他垦兵一样,边务农桑边习武功,以待国家战时征调。为国家巩固、百姓安居,依那思罗跟随黄廷曾数次出师征战,屡立战功,最后升任参军副将,享年72岁客卒邓州。其后星转斗移,兵荒马乱,他在大陆和在台湾两地的后裔子孙,互无往来,音信全无。
家谱又记载,依那思罗去世后百余年至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赖文光率捻军从邓州过境,有一士兵陈阿让,来自台湾阿里山土番族,系依那思罗的六世孙,顺便到陈氏家族来寻亲祭祖。据他介绍说,当年始祖的次子陈元勋被送回部落后,改番名为思罗邓勋,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井寮”;第三子陈元杰改番名思罗垦杰,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厝寮”,他系陈元杰的五世孙。因当时陈阿让急于追随部队,对台湾方面的情况介绍得很少。 所以,家谱只记载当年依那思罗马载二子回台湾,按部落规定入番籍,以及此二子的番名和后世的聚落村庄,未记载以后发展繁衍的历代人物。而对在邓州定居繁衍的伯季二宗,即始祖依那思罗的长子陈元珍、第四子陈元珠及其后代记载的无比详细。共8代36人,其中大门23人,第四门13人,又16人有传记等。与现在“台湾村”的陈氏族人相传的辈辈相符,门门相照。
综观全部家谱内容,同是一个祖先依那思罗,其在海峡两岸的子孙后代都姓陈,又都为高山族,然而家谱所记载的内容却一简一繁。所以严格地说,此应为邓州高山族陈氏的半部家谱,另一半应存于台湾嘉义县阿里山曹族陈氏家族,待整理编纂后二者合一,才是一部完整的高山族陈氏家谱。
如今邓州“台湾村”的陈氏家族,已整修了始祖的坟墓,刻勒了墓碑,又修建了牌坊门楼等。当他们从家谱中得知台湾的两支宗亲时,无不激动万分,欣喜若狂。一致认为,如今国家太平,日子富裕,或组团赴台湾,或邀请台湾的族人回大陆,双方续宗排辈,祭祀先祖,共同续编纂修一部完整的高山族陈氏家谱,以偿列祖列宗之夙愿,实现子孙后代的企盼,那将是何等的幸事啊!
恩,支持下,邓州的台湾同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