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开始运行学生教育惩戒新政!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
于今年3月正式实施 明确学校、教师可以依法依规 对学生实施惩戒教育 具体规定有 如何使教育惩戒真正落地落细? 如何把握教育惩戒的标准? 学生如何看待惩戒新规?
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级中学校长王赟早在2019年《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之时就在关注这一热点问题。“近年来,教育惩戒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出台教育惩戒的规则,不是为了鼓励惩戒,而是为了让惩戒变得有规可循,实现可预期、可规范。”王赟认为:“《规则》将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广大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的难题。” 至于学生哪些行为可以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规定:在确有必要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不服从: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或者不服从教育、管理的; 扰乱秩序:扰乱课堂秩序、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 行为失范:吸烟、饮酒,或者言行失范违反学生守则的; 具有危险性:实施有害自己或者他人身心健康的危险行为的; 侵犯他人权益: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此外,《规则》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衔接,规定学生实施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学校、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实施教育惩戒,加强管教。
把戒尺交还到了教师的手中,家长们对此如何看待? 在调查采访中,多名家长认可《规则》确定的惩戒方式。 “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作为家长是理解并且能够接受的。”家住建设路的李女士表示:“孩子还小,自制力较差,犯了错当然要进行惩罚。” 对规则明令禁止的“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指派学生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身体伤害,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等内容,大部分受访对象均表示非常赞同。“不能接受的是打骂等体罚。”受访对象纷纷表示:比如,《规则》中规定的承担校内公益服务任务的相关惩戒,就非常好。既起到了惩戒作用,还锻炼了孩子,一举两得。 “我觉得像罚抄写、罚背书、罚做卫生,只要任务量不是太多,比如罚抄十几遍、几十遍,我们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初中生如是说。
面对教育惩戒新规,我市多家学校积极响应。市十四中学根据《规则》修订完善了该校师德师风奖惩条例。早在本学期开学筹备工作中,该校就结合身边的实例专项解读《规则》。3月8日,该校再次组织召开“用好惩戒尺子 传递育人温度”专题学习活动。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全面领会精神要义。 市十四中学校长王娟在专题会上告诫全体教师:“惩戒不是想打就打,切不可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她提醒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学好《规则》,谨记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方式,在何种过错程度下适用相匹配的惩戒力度,在执行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合法合规、适当适度。 “科学实施教育惩戒,尺度与温度都不可少。教育惩戒理应既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对其有人格尊严的关爱,也要有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严厉。以爱为底色,静心做教育。只有秉持关爱学生的宗旨,才能让教育惩戒沿着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的方向前行。”王娟认为,此项专题学习之后,该校将相关惩戒规则发至微信群,要求所有教师再次认真领悟,并号召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微信群中发送相关的文件内容。随后,该校教师还将写下心得体会。
市二十二中副校长、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鲁刚:“惩戒是一种重型武器,威慑力强,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们带来一定的伤害。因此,面对惩戒要慎用、巧用,一般以教育为目的,以惩前毖后为原则。”因此,他建议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惩戒要发挥教育机智。 要因事而使用惩戒。面对孩子的错误,首先要区分这个错误是孩子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为,这个错误到底有多大危害,这个错误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结果等。在面对不同原因不同背景下产生的错误,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区分性地选择是否要用惩戒,使用什么样的惩戒。 要因人而使用惩戒。惩戒要因人而宜,要考虑到孩子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承受能力。比如,让学生当众做检查,还是私下做检查;让学生在教室罚站10分钟还是20分钟等。面对不同的孩子,惩戒的选择和使用要因人而异。 要情绪冷静时使用惩戒。切忌在气头上使用惩戒,因为此时情绪会影响到教师作出理智的决定,甚至出现宣泄式惩戒或者侮辱式惩戒。 惩戒要规范、透明。可以建立惩戒室,一些比较严厉的惩戒,最好放在惩戒室,甚至可以全程录像。现在一些执法机关,在执法时使用执法记录仪,其目的就是提高执法人员自我约束、自我防范意识。在惩戒室全程录像,也能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教育惩戒新规在明确中小学教师可行使多种教育惩戒手段同时,也为惩戒权划出了不少“红线”,同时赋予学生、家长申诉的权利,并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校互动是很重要的,充分沟通有助于消除误解与矛盾,从而形成教育合力。”鲁刚说:“我们要手握戒尺,心存关爱。手中落下的是戒尺,心中装的依然是对学生的关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