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茶馆杂谈   “肯”字揭开武王墩墓是“楚考烈王酓肯墓”的考古之谜
返回列表
查看: 14166|回复: 4
收起左侧

[热点聚焦] “肯”字揭开武王墩墓是“楚考烈王酓肯墓”的考古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0 12: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卧马先生1 于 2024-5-20 12:29 编辑


“肯”字揭开武王墩墓是“楚考烈王酓肯墓”的考古之谜
--湖北襄阳老河口霸王坟楚武王陵鬻拳墓三个“前”字竹简为证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引言:安徽省淮南寿县的武王墩,不知何故鬼使神差的叫上了武王墩?据当地传说名字来源于两个可能,一是猜测武王墩的名字可能源于守陵之人对墓主人的称呼,将墓主人称为“吾王”,随时间流逝逐渐演变成“武王”。二是可能与楚国历史有关,因秦灭楚国于负刍五年,可能为纪念被秦国所灭时期用“五”字纪念,久而久之变成了“武王墩”。从武王墩所在地地名来历和安徽寿春是楚国最后的楚都来看,虽然名字叫武王墩的武王墩墓,与春秋早期联合诸侯叫板周天子的楚武王没有一毛钱关系。
    考古充满传奇,谁也不会想到,因为一个“肯”字,将相距千里的安徽省淮南寿春县的武王墩墓与已发现霸王坟鬻拳墓楚武王陵的湖北省襄阳老河口紧紧的联系到一起,千里之外的竹简文字成为论定武王墩墓墓葬人的考古证据----?

    安徽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已经月余,随着2024年5月18日央视新闻再次发布武王墩墓青铜簠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重磅考古成果,引起全国楚文化研究专家的关注,作为发现鬻拳墓楚武王陵的湖北襄阳楚文化研究者,自然格外关注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进展。
111.jpg

222.jpg
    央视新闻:武王墩墓考古专家译文青铜铜簠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光明网》最新进展!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战国楚考烈王 https://m.gmw.cn/2024-05/18/content_1303740108.htm
    认真赏读央视新闻及各大媒体的报道,认真核查武王墩墓青铜簠铭文及发布的专家译文,研究发现新闻报道的考古专家所译的安徽武王墩墓青铜簠铭文第四字“前”字,与甲骨文、金文、篆书汉字演变的“前”字笔画不符?反复甄别研究发现,武王墩墓青铜簠铭文第四字更符合“肯”字的汉字演变?
    2024 5 20日卧马先生勘误武王墩墓青铜铜簠铭文为:楚王酓肯作铸金簠以供歲尝。
    虽然勘误后与考古专家译文的前肯,只是一字之差,但肯字的勘误研究发现,成为论定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墓葬人是否是“楚考烈王”的重要文物文字鉴定证据。
    “前”字和“肯”字,在几千年的汉字演变中,笔画上除细节有别外两字很是相像,不仔细甄别的话极易造成误读和误解。
    许慎《说文解字》说:“前,齐断也。从刀,歬声”。小篆的“前”(图7),除了刀外,还与舟联系起来。根据段玉裁等《说文》专家的解释,齐断实即剪断,“前”其实是刀的名称,是“剪”的本字;而现在前进、前后的前原来是没有侧刀形(刂)的,只是从止从舟,作止在舟上的形状:歬。现代前字的䒑与月两部分便是由“止”和“舟”演变而来的。《说文解字》的前字讲的很清,前字造字与刀和舟密切相关。
333.jpg
前肯甲骨文金文篆书演变字例对比图
    认真对比武王墩墓青铜铜簠第四字铭文笔画发现,上止下月(肉)、月部上外笔画圆滑、笔画清晰,明显缺少了刀舟的笔画,写法上也与舟的写法不同,明显同月肉的笔法。研究“肯”字演变发现,“肯”字的演变中有“止+月或+(肉)”的异体字写法。综合研究认为,武王墩墓青铜铜簠第四字铭文,无刀刂舟笔画,更符合“肯”字笔画演变。
    关于武王墩墓青铜铜簠第四字铭文到底是“前”还是“肯”字?我第一眼看到武王墩青铜簠第四字的“前”字铭文就感觉非常眼熟?因为六七年前在勘误研究湖北襄阳老河口市安岗霸王坟出土的纪年楚简中,就有三个很像武王墩墓青铜簠铭文的楚简文字,并认真做过专门研究。一下就想到32年前1992年湖北襄阳老河口市安岗霸王坟墓葬群M1墓出土纪年楚简中8、11、14号这三个译为“前”的楚简文字,笔画相近存在差异的肯前二字,成为佐证和鉴定武王墩墓青铜簠铭文第四字到底应该是“前”还是“肯”字的重要文字参考依据。
444.jpg

555.jpg

1992年湖北襄阳老河口安岗霸王坟楚武王陵鬻拳墓出土楚简编号
参看:破译一支26年未破楚简发现楚武王陵 揭开系列楚国历史之谜 图
《荆楚网》链接:https://bbs.cnhubei.com/thread-4550082-1-1.html
666.jpg
安徽武王墩墓铜簠铭文襄阳霸王坟楚武王陵鬻拳墓楚简前字对比图
    对比2024安徽武王墩墓出土青铜簠第四字铭文与1992年湖北襄阳老河口安岗霸王坟楚武王陵鬻拳墓出土楚简8、11、14号字三个竹简笔画,可以清楚的看到,霸王坟楚简的三字笔画,“止+月或+(肉)”的右上有两笔似重文符号、但又与月部紧紧相连,很像是刂部利刀的两把刀。这两笔是武王墩墓出土青铜簠第四字铭文中根本没有的笔画?反复对比两个笔画相近的字,综合研究认为霸王坟楚简的三字笔画更符合“前”字,所译文的“前”字前意,与48字霸王坟楚简其它行文字句语法吻合相符,所译文意且与《左传》所记鬻拳生平事迹的历史记载高度一致,证明其为前字无疑。
    武王墩墓出土青铜簠第四字铭文“肯”字与前边第三字的酓字组合的酓肯,也与楚考烈王(公元前290年-238年),芈姓,熊氏,名元(一作完,金文作肯)相符。
    寿春是楚国最后的楚都,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的公元前前241年迁都于寿春,至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仅十八年,历楚幽王、楚哀王和楚王负刍四王。《战国策》、《史记》关于寿春、楚都、楚王的记载中,没有与“前”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排除“前”字。
    关于考古地层学的基本理论是:“晚期遗迹可以出土早期的遗物,而早期的遗迹不可能出土晚期的遗物”。这一理论是考古论定墓葬年代和墓葬人的依据。武王墩墓出土与楚考烈王酓肯相符的青铜器,未出土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相关的器物,决定其下限是楚考烈王时期。
安徽淮南,楚考烈王是始迁淮南寿春的楚王。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墓虽然也出土有楚王酓肯鼎、酓肯釶鼎等,但李三孤堆墓出土的楚王酓忎(酓悍)鼎、等晚于楚考烈王的楚王酓忎即楚幽王熊悍的青铜器,出土文物证明李家孤堆墓为楚幽王墓。李三孤堆墓群也符合《战国策》《史记》楚考烈王去世后,楚幽王继位其生父春申君被李园杀害等楚国迁都寿春后的历史事件。
    关于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已发现的霸王坟鬻拳墓楚武王陵“前”字楚简印证武王墩墓青铜簠第四字铭文为“肯”的研究发现,谨供正在考古发掘的武王墩墓专家参考,谬误之处望予批评。因为一字像红线般跨越时空,将相距千里、跨越两千年历史的楚武王陵与武王墩墓联系到一起,如果最终被考古论定,将是千年楚文化考古研究的又一新传奇。
    安徽省淮南、寿春出土不少带“酓肯”铭文之器,不同墓葬出土相同铭文的器物,需要考古专家们火眼金睛,用独到的慧眼在细微之处辨真伪,以为历史负责的责任感真实还原两千年前的楚国历史风云。
                                          2024 5 20  于老河口 卧马居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1: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武王墩墓考古专家:青铜簠铭文是“酓前”有确凿的文字传承依据吗?

 邓州征婚交友
本帖最后由 卧马先生1 于 2024-5-21 11:43 编辑



@《人民日报》@武王墩墓考古专家:青铜簠铭文是“酓前”有确凿的文字传承依据吗?



参看:《荆楚网》“肯”字揭开武王墩墓是“楚考烈王酓肯墓”的考古之谜 https://bbs.cnhubei.com/thread-4915056-1-1.html

      《邓州论坛》“肯”字揭开武王墩墓是“楚考烈王酓肯墓”的考古之谜 https://www.dzmhw.cn/thread-245589-1-1.html




《人民日报》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多重证据指向墓主可能是楚考烈王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吴 焰 李俊杰 2024-05-21

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431550/7261853

    “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5月20日,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宫希成介绍。

  武王墩一号墓为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葬,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于今年3月进入椁室发掘阶段,4月16日在淮南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武王墩墓最新考古发现。

  近日,国家文物局再次发布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重要成果。走进发掘现场,记者看到,数十名考古工作者正在椁室的南二室工作。

  “截至目前,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和东一室发掘完毕,东二室和南一、二室发掘工作接近尾声,已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宫希成说。

  据了解,北一、二室虽然被盗扰严重,仍然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主要是乐器,有瑟、竽、鼓、编钟、编磬等。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与追缴的青铜编钟数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西一、二室出土文物以漆木俑为主,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还发现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等,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起居用具。

  武王墩墓的墓主是谁?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宫希成透露,目前有多重证据指向墓主可能是楚考烈王。

  “根据前期发现,武王墩墓可以断定是楚王墓葬。”宫希成说,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将楚国国都迁至寿春(今淮南寿县)。此后的18年间,此地共有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和负刍4位楚王。

  在考古实验室出土文物对外展示区域,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执行领队方玲展示了一件近期出土的铜簠。“这是用来盛放稻粟类的食器,在它的口沿处有十二字铭文‘楚王酓(读yǎn)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酓前’就是楚考烈王的名字。”她说。

  “我们已在两件提取出的青铜器上发现了楚考烈王的名字,这也是判断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宫希成介绍,日前,安徽省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深入研究讨论武王墩墓时代、性质与价值内涵。“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专家认为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楚考烈王。”宫希成说。

  武王墩墓东一室发现的口径超88厘米的铜鼎同样备受关注。在出土文物对外展示区,记者见到了刚被提取出来的铜鼎。虽掩埋2000多年,铜鼎仍保留着最初的吉金色。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介绍,经初步测量,该铜鼎的口径达到88.9厘米,高度为111.5厘米,耳间距为111.7厘米。

  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的铸客大鼎(又名“楚大鼎”),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圆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公斤。从口径来看,武王墩墓出土的铜鼎已超越“楚大鼎”,有望成为迄今为止出土的、我国东周时期口径和体量最大的青铜圆鼎。

  目前,武王墩墓的中室,也就是主棺所在的位置,还没有进入发掘阶段。宫希成介绍,关于中室的发掘与保护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计划将于6月进行。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1: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多重证据指向墓主可能是楚考烈王

邓州门户网会员照片
本帖最后由 卧马先生1 于 2024-5-21 11:39 编辑

  安徽寿春人民日报青铜簠酓前截图.jpg

《人民日报》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多重证据指向墓主可能是楚考烈王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吴 焰 李俊杰 2024-05-21

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431550/7261853

    “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5月20日,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宫希成介绍。

  武王墩一号墓为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葬,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于今年3月进入椁室发掘阶段,4月16日在淮南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武王墩墓最新考古发现。

  近日,国家文物局再次发布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重要成果。走进发掘现场,记者看到,数十名考古工作者正在椁室的南二室工作。

  “截至目前,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和东一室发掘完毕,东二室和南一、二室发掘工作接近尾声,已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宫希成说。

  据了解,北一、二室虽然被盗扰严重,仍然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主要是乐器,有瑟、竽、鼓、编钟、编磬等。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与追缴的青铜编钟数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西一、二室出土文物以漆木俑为主,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还发现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等,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起居用具。

  武王墩墓的墓主是谁?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宫希成透露,目前有多重证据指向墓主可能是楚考烈王。

  “根据前期发现,武王墩墓可以断定是楚王墓葬。”宫希成说,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将楚国国都迁至寿春(今淮南寿县)。此后的18年间,此地共有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和负刍4位楚王。

  在考古实验室出土文物对外展示区域,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执行领队方玲展示了一件近期出土的铜簠。“这是用来盛放稻粟类的食器,在它的口沿处有十二字铭文‘楚王酓(读yǎn)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酓前’就是楚考烈王的名字。”她说。

  “我们已在两件提取出的青铜器上发现了楚考烈王的名字,这也是判断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宫希成介绍,日前,安徽省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深入研究讨论武王墩墓时代、性质与价值内涵。“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专家认为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楚考烈王。”宫希成说。

  武王墩墓东一室发现的口径超88厘米的铜鼎同样备受关注。在出土文物对外展示区,记者见到了刚被提取出来的铜鼎。虽掩埋2000多年,铜鼎仍保留着最初的吉金色。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介绍,经初步测量,该铜鼎的口径达到88.9厘米,高度为111.5厘米,耳间距为111.7厘米。

  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的铸客大鼎(又名“楚大鼎”),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圆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公斤。从口径来看,武王墩墓出土的铜鼎已超越“楚大鼎”,有望成为迄今为止出土的、我国东周时期口径和体量最大的青铜圆鼎。

  目前,武王墩墓的中室,也就是主棺所在的位置,还没有进入发掘阶段。宫希成介绍,关于中室的发掘与保护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计划将于6月进行。

@《人民日报武王墩墓青铜簠铭文是“酓前”有文字传承依据吗?
参看:《荆楚网》“肯”字揭开武王墩墓是“楚考烈王酓肯墓”的考古之谜 https://bbs.cnhubei.com/thread-4915056-1-1.html
      《邓州论坛》“肯”字揭开武王墩墓是“楚考烈王酓肯墓”的考古之谜 https://www.dzmhw.cn/thread-245589-1-1.html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1: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武王墩楚墓和文物走完楚国八百年

 邓州房产
本帖最后由 卧马先生1 于 2024-5-23 12:06 编辑

唯楚有材——跟着武王墩楚墓和文物走完楚国八百年
萨尔史格无情无欲  择其吉金  2024-05-22

    前言: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发掘后,楚国这一春秋战国最强盛的南土大国又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先秦古国曾孕育了华夏最灿烂的文明,却在焚书坑儒的硝烟中销声匿迹……
      对于楚国,对于楚人,我们的第一印象也许是高阳苗裔的祝融后嗣,也许是筚路蓝缕的楚族先祖,也许是问鼎中原的庄王熊侣,也许是行吟泽畔的左徒屈子,也许是誓不服周的桀骜楚民,也许是南冠而絷的铮铮楚囚,也许是国破家亡的楚王负刍,也许是三户亡秦的孤傲楚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几件文物走进那个失落千年的先秦古国,走进那群有着天马行空想象力的浪漫楚人……
      2008年7月,一位清华校友向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楚简,其中一篇《楚居》的文章向我们讲述了楚族的得名及楚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季连初降于隈山……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湛宾于天,巫并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楚人是黄帝后裔季连氏之后人,妣丽胁下产下季连氏,巫师以楚这种荆条缝合,后世为纪念妣丽生育之功,以楚为族名,又名荆楚。《史记.楚世家》亦载季连氏为“坼剖而产”,即剖腹产。
11.jpg
《清华简.楚居》
      《竹书纪年》载:“(夏桀)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荆降”;《诗经.商颂.殷武》亦载:“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商人很不待见这个同属黄帝后裔的族群,楚人被迫迁徙。商末,楚人和西周联手灭掉了这个压迫其数百年的商王朝。成王分封,“楚之祖封於周,号为子男五十里”,开启了楚国八百余年恢弘壮阔的历史。
      2011年,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M2号墓出土了一件荆子鼎,揭开了楚国始封的序幕。其铭文为:“丁子(巳),王大祓,戊午,荆子蔑历(宾语前置,当为“蔑历荆子”或“蔑荆子历”),敞(嘗)白牡一,乙未,王赏多邦白(伯),荆子丽(丽是一个指事字,指事鹿科动物的双角,引申为对称之意,在此应为陪同之意,伉俪一词中俪现在仍有对称对等之意),赏(夭鬯)卣,贝二朋,用乍(作)文母宝尊彝”。这个铭文比较好玩,逐字逐句分析一下。丁巳这一天,成王举行祓祭,第二天也就是戊午这一天,周成王勉励荆子,并使用一头白色的公牛进行嘗祭。乙未这一天,成王赏赐多个国家的方伯,荆子陪同,成王赏赐荆子鬯酒一卣,贝二朋,荆子给自己的母亲做了这个鼎。这个鼎以实物证明了《史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的记载,也是周成王岐阳之盟的另一例证。另,宝鸡出的周原甲骨亦见有“楚子”,也可证明周分封楚国。
22.jpg

33.jpg
荆子鼎
(很典型的西周早期鬲鼎,这个鼎纹饰很特殊,时代和曾侯谏鬲鼎类似。)
44.jpg
曾侯谏鬲鼎
55.jpg
周原出土西周甲骨
(曰今秋楚子来告父后)
      《清华简.楚居》记载楚国频繁迁都,西周时期的楚都至今未确定,但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的一组楚季宝钟和一批西周青铜器说明至迟在西周时期,楚国已经出现在江汉大地。山西晋穆侯墓出土的楚公逆钟说明,早在西周,晋楚这俩春秋的死对头仍然联系密切。 66.jpg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西周楚季宝钟

(铭文:楚季宝钟,厥孙乃献于公,公其迈(万)年受厥福)
77.jpg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西周青铜鼎

(立耳凸唇蹄足,花冠凤鸟纹,周原与南方土著风格的结合体)
88.jpg
楚公逆钟

      历代楚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江汉大地蓬勃发展,逐渐壮大,引起周王室的猜忌,“不服周”情绪逐渐兴起,昭王南征伐楚,丧六师于汉水,昭王亦落水而死。
99.jpg

10.jpg
史墙盘及铭文
(铭文:“弘鲁邵(昭)王,广(能殳)楚荆”。真佩服西周史官,把丢脸的事写成光耀史书的事)
      周夷王时期,楚君熊渠僭越周礼封三子为王;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正式称王,是为楚武王,彻底打开楚国拓张的大门。楚成王时期,天子赐胙,“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至于楚庄王,彻底扫平南土,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开启了楚国辉煌时刻,并以极为包容的胸怀拉开了楚文化兼收并蓄、独领风骚的序幕。自此,楚国褪去蛮夷的外衣,以一个礼仪之邦的新面孔重现于人世间。
河南南阳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
(墓主为楚庄王之子,令尹子庚,春秋中期晚段,鼎形为楚国特有的束腰升鼎,因克黄升鼎有自铭,故此类束腰平底楚鼎均定名为升鼎,武王墩楚墓出土也有此类升鼎)
河南南阳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云纹铜禁
(失蜡法和范铸法仍有争议,但质量是很好的)
      楚庄王之后,承平日久的楚国开始走下坡路。楚平王时期,君臣俱沉湎酒色,主昏臣庸,伍子胥亡楚奔吴,至于楚昭王,吴师入郢,昭王奔随,曾楚战略联盟彻底稳固;申包胥哭秦廷,复楚迁郢。
曾侯舆编钟局部
(铭文:“虞用燮就楚,吴恃有众庶,行乱,西征,南伐,乃加於楚,荆邦既(?),而天命将误,有严曾侯,业……”这段铭文记载的是吴师入郢,昭王奔随的的事情)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楚王熊章镈钟(铭文:“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時用享”。这是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熊章为了感念曾国复国之恩,给曾国国君曾侯乙铸的镈钟)      迁都荆州纪南城后,楚国拥有了广阔的大后方,国力稳步提升,至楚威王时期,楚国版图达到了最大,此时楚国的疆域北抵泗水,南达百越,东极大海,西近巴蜀。楚国的精神文明有了极大的发展,恢诡谲怪、天马行空的楚文化至此完善,屈骚文学、老庄哲学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楚国全盛时期版图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是中国哲学水起源说的重要例证)
《郭店楚简.老子》
荆州楚墓出土藏虎座凤架鼓(楚人崇凤,至今楚地之人仍有“九头鸟”的说法,这架鼓充分体现了张扬恣肆的楚国风格,是楚国全盛时期的产物,同样是虎座鼓,这个鼓比武王墩楚墓出土的鼓要好太多)荆州市博物馆藏神人驭龙纹玉佩(驾龙升天是楚人永恒的梦想)
      楚人尚武,基本每个楚国成年男性墓葬都会出兵器,特别是灭越后,楚人吸纳吴越铸造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楚式兵器。
荆州市博藏战国菱形纹青铜剑
(和越王勾践剑相同的工艺,是楚人吸取吴越铸剑工艺的产物)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馆藏青铜剑
(嵌松石兽面格,鞘脱水脱得挺好,基本没怎么变形)
      楚国地处南土,楚人充分利用境内河流进行贸易,经济发展迅速,是唯一一个使用黄金货币的国家。
安徽博物院藏鄂君启金节
(最早的免税证明,进出郢都的水道路线写的很清楚)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馆藏楚金版      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白起拔郢,辉煌的楚国不再。迁都寿春后,楚国国力式微,公元前223年,最后一代楚王负刍在寿郢被俘,国祚800余年的楚国彻底落下了帷幕。
安徽博物院藏铸客大鼎
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出土楚大鼎
      秦人似火,楚人似水,火来势汹汹,水润物无声,秦如火般二世而亡,灭秦之人则是楚国的贵族后裔项羽。同为楚人的刘邦建立了西汉,汉承秦制楚风,用楚地的黄老之学开启了文景之治……2000年过去了,端午也马上到了,当“不服周”的话语再次在耳边想起,当粽子再次被剥开,你能否想起那个行吟泽畔的屈原,想起那个曾经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楚国呢?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9: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1938年李品仙盗掘楚怀王墓亲历记证明楚怀王墓在寿春李三孤堆

 邓州人才招聘网
本帖最后由 卧马先生1 于 2024-5-23 19:58 编辑



1938年李品仙盗掘楚怀王墓亲历记 证明楚怀王墓在寿春李三孤堆

2023-12-09 枫叶故事说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HBU3A00552JMVQ.html

    1938年冬,李品仙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其总部驻于安徽寿县。当时寿县专员马及第为了巩固他的权位,千方百计的讨好李品仙。他了解到李品仙为人既贪财又好玩古董,因而投其所好,向李品仙建议说:“离寿县六十华里的朱家集,有个李三古堆,在朱家集东南约三华里的地方。


    1932年当地发生严重饥荒,地方士绅认为李三古堆决不是寻常的古堆,其中必定埋有古物,主张将那古堆开挖,如挖出古物,即作救灾之用。附近联保主任和保长等遂商定发动了老百姓数百人前去开挖,果然挖出大小三千多件的古物,大件的每件有重达数百斤的,其中颇多古鼎,有些古物不知名称。各种古物上面有些有浮雕的大小不同的龙。
    当时把那些古物运去上海南京出售,才认识到是战国时代的楚怀王号熊槐的坟墓中古物。卖得的钱,专员县长和联保主任保长等瓜分了。当时安徽省主席是陈调元,陈知此事后,遂下令禁止开挖。当时曾轰动一时,京沪许多考古家曾到寿县进行实地考察。
    至1935年,蒋作宾任安徽省主席时,该地附近乡村长又发动老百姓偷偷的挖出了数百件古物,但还没有挖到棺材,其中古物一定还有很多。从当前的形势看,万一不幸日本军队攻占寿县,那未挖完的古物,定会被日军挖去。与其将来被敌挖去,不如邓峙一自己去挖,邓峙一的意见李副长官尽可派人去挖,以免将来资们敌。”李品仙听马说后,遂和他的参谋长何宣商量,决定先派邓峙一去查明情况后,再作决定。


    邓峙一那时在李品仙的十一集团军总部任交际科长,对李的派遣,当然是唯命是从。第二天邓峙一便去朱家集李三古堆的所在地,见那古堆的四周挖成了一个约十丈宽的大圈,周围成了一个大濠塘,约有丈多深的水。当向附近老百姓了解那古堆的情况,果然和马及第所说的大致相同。邓峙一就转回总部将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报告李品仙和何宣。李决定派邓峙一率三个运输连前去开挖,何宣恐邓峙一挖出古物会瞒骗他,派他的侍从副官傅笃生(是湖南益阳人和何宣是小同乡)同邓峙一前去,表面上是说派他去协助邓峙一,实际上是要监视邓峙一。


    邓峙一和傅笃生奉派前去开挖后,第三天就率领三个运输连到了朱家集,当晚决定先将四周濠塘的水车干,再动工开挖。次日向当地老百姓借了十多架水车,把濠塘里的水车出,车了约一个月时间才将水车干,车得了几百斤鱼,分给各连士兵吃了。水车干后,见四周的泥土均成胶汁状。另从古堆上面的自然地开挖了丈多深时,下面周围的土好象铁砂一样,非常坚硬,又挖了丈多深,则见下面尽是一些象白泥一样的土,但不是普通的白泥,可能是人工制造过的,土的胶性很重,挖出时很软,经风吹干后便相当的硬,将手指用力一研,便成了粉末。
    坟墓的周围约十多丈宽十多丈深,都是这种白泥。挖了约十丈深后,才见到棺材,那棺材的周围,有约三丈长两丈见方的木条百多条。当初挖出时,那些木条都是软的,用手指一按,便有一个深的指痕,一经风吹后,便相当坚硬,不是锋利的钢锯锯不进去,不是锋利的斧子,也砍不动。木条的颜色都是板栗色的。那些木条堆成约两米高,排列成大小不同的十字方格,棺材在木条中央的大方格中。


    周围很多小方格内,放有铜铎三十余个,每个重约二、三斤,象砖一样的颜色相当鲜艳的红红绿绿的花石有七十多块,每块长约八寸,宽约三寸,厚约一寸五分,花石的底面是纯白色的,石质又细又坚。并有几只大铜碗大铜瓢,尚有不知名称的奇形怪状的古物二三十件。棺材前面有铜鼎三只,每只重约二、三百斤,每只鼎的脚上都有浮雕的龙灯头;鼎上的四周也有浮雕的龙。棺材前面的两侧有两只大台,是铜的,每只重约百余斤。棺材前面的正中,放有一把铜的宝剑,长约三尺,剑柄上也有浮雕的龙,剑上已沾有泥土,擦去泥土,光彩耀目,非普通的剑所能比拟。并有颜色非常鲜艳的象球样的绿色翡翠一只,直径约一尺左右,已分裂成两大块,上面雕有花纹。
    所有铜鼎、铜铎、灯台等铜器中,均含有金子成份,晚间都发出一点点的星光。棺材全部是朱红色的,色泽鲜艳如新,棺材上面及四周都有浮雕的龙。棺材长约九尺,高约三尺,宽也约三尺左右。没有封钉,揭开棺材盖,见里面只有头发一束,龙袍的形状和花纹仍然存在,但用手一提,便成了粉末。全部骸骨,已化成灰。棺材里面的周围,是雪白的,仍很鲜艳,没有变异。棺材只有外棺,没有内廓,全部棺材重约三、四百斤。将棺材和古物搬出后,邓峙一认为底下可能还有古物,又命士兵挖了约一丈深,没有发现其它的古物,遂停止开挖。这一盗墓工作,共用了三个运输连的人力,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告结束。


    我们将挖得的古物搬出后,邓峙一和傅笃生商量,这些古物,如果完全交与李品仙、何宣,我们想要一点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如先拿出一点,以免白白的辛苦一场。傅笃生赞同邓峙一的意见,我们遂拿出了铜铎六个,每人分了三个。我们将这些古物运回寿县总部时,李品仙和何宣商量瓜分,何宣首先提出他要那付棺材,别的东西他只要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古物,果如邓峙一所料,一件也没有分给邓峙一和傅笃生,完全为李品仙所独占了。
    何宣分得这些古物后,派傅笃生悉数运回湖南益阳他的家里。李品仙则派他的参谋黄少伯将他所分得的古物,运去香港坚道第五号(或第八号,记不清)他的住宅。
    事后李品仙因此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尤以陈诚、方治之流的桂系政敌,更振振有词的大肆攻击。使李宗仁、白崇禧都颇难堪,李、白遂分电责询李品仙,李品仙遂叫邓峙一将那百多条木条运回广西,因木条太长,不便运输,遂将每条锯成两段,每段又分锯成两块,由寿县从水道运经正阳关、三河尖、息县、潢川直至信阳,到达信阳后,转用火车运回桂林,交与当时的广西绥靖公署,存放于北门的铁佛寺。交妥后邓峙一便回十一集团军总部复命。
    那时十一集团军总部已移驻于湖北枣阳。当邓峙一经过老河口时,见到李宗仁、和白崇禧,邓峙一将李品仙派邓峙一运木条回广西的情况报告李、白,李、白都责备邓峙一为什么事先不报告他们,并责骂李品仙盗窃国家的东西,太冒失,太不应该。邓峙一到达枣阳时见到李品仙,把李、白的话转报了他,他只哼了一声,一言不发。邓峙一所得的三个铜铎,在抗战胜利后,两个卖给了当时广西绥靖公署经理处科长孙梓坚(桂林人)和梁文彬(贵县人),另一个卖给了那时广西银行董事长黄钟岳,每个价格约合当时黄金三两左右。


    当我们将盗挖楚怀王墓所得的全部古物运至寿县第十一集团军总部时,李品仙和何宣都非常的欢喜,又准备派邓峙一继续去朱家集附近盗掘楚庄王墓,因当时日军已向距寿县六十余里的田家庵一带进攻,与三十一军、四十八军激战甚烈,未几,寿县沦陷,李品仙和何宣这一贪得无厌的强盗野心,才未能实现。
                                  文章节选自广西文史资料,作者:蒋元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19 | 帖子:1万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